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京大人文研─一次大戰與藝術I─音樂





京大人文研共同研究發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藝術─音樂

2007年05月17日

岡田曉生 教授



第一次在日本聽音樂相關的演講,感覺倒挺新鮮。

演講對象並非音樂科班出身,因此內容較偏重歷史演變,音樂理論講得不多,

而且時間不足,算是簡單帶過,

沒有辦法針對各種現象做更深入的描述,很是可惜。



不過認真地聆聽音樂史,倒也可說是第一次。



前一次認真「背誦」音樂史,應是國中升高中的音樂班入學考,

而真正自動自發對「史」感到稍有興趣,

大概起於大二時候的西洋美術史。

當然,小時候為了應付考試的那些音樂基本理論,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



並非專業科系,因此囫圇吞了零碎且片段的美術史,

實在稱不上是讀過,但也因此發現了自己除了音樂之外,

還可在藝術領域獲取其他更多的知識。



回歸正題,此次京大人文研發表,

是針對一次大戰的各類藝術,希望找出一戰除了政治軍事之外的其他視野。



而能夠聽到對於戰爭時期音樂演進如此系統性的介紹,實是少有的經驗。



岡田教授現場放了一些例子,Skryabin、Ravel、Hindemith,

礙於時間無法欣賞全曲,但對於整體音樂史觀確立,頗有幫助。



有趣的是因為作曲家名字皆以日文拼音,

常得愣個兩三秒,才能夠會意原文,

尤其是桑~桑斯什麼來著,回家查了字典才發現是指Saint-Saens(聖桑)。



下週主講人是我最近熱衷且崇拜的高階秀爾教授,實在迫不及待。



以下摘要:



1.是以岡田教授演講稿、以及現場演講為底本節錄、統整而成

2.為求統一皆使用英文原名

3.因為是日翻中,可能用詞上會有些不自然,還望指正



------------------------------------------------------------------------------------------------------



世界大戰「前」



classic音樂終焉


1860年世代作曲家由音樂史上退場(Puccini R. Strauss創作實質結束、Mahler Debussy逝世)

1870年代作曲家(Schonberg Skryabin)       註:(Ravel Rakhmaninov同屬此年代,但並非完全屬古典)

1880年代作曲家(Stravinsky Bartok Berg Webern)

1890年代作曲家(Hindemith Prokofev)



一次大戰並非是造成音樂史上產生斷層的「結果」

A.調性、節拍、樂音原理的破壞 

ex)Schonberg的無調性(1908前後) Stravinsky《春之祭》(1913) 未來派的實驗 <-分別為調性、節拍、樂音原理的破壞

B.預想中的調和被破壞

C.音樂史上「前進的原理」由連續性轉變成非連續性



世界大戰「中」



戰場後方的煽動者 Debussy Saint-Saens

非政治的作曲家們 R. Strauss Stravinsky Prokofev Milhaud <-認為藝術可給予國民勇氣,或認為藝術超越戰爭

於戰場後方苦惱者 Elgar

從軍生還者 Schonberg Webern Hanns Eisler Hindemith Myaskovsky



Hindemith(德國)



父親45歲從志願兵,1915戰死,因此常有見到父親的幻覺,

本人1918出征,擔任軍樂隊第一小提琴,

演奏Debussy弦樂四重奏時,得知Debussy死亡消息,

他表示:在此瞬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音樂並非只是單純的樣式、技術、或個人感情的表現

對於戰爭的體驗,是充滿各處的血與洞穴,腦漿,被撕裂的馬頭,粉碎的骨骸



Ravel(法國)

從志願兵,1920年作《La Valse》,

是給Belle epoque「由華爾滋中獲得快樂的中產階級們」的輓歌

戰後作品大量減少



註:Belle epoque─普法戰爭結束至一戰之間的美麗年代



世界大戰「後」



音樂史上的「戰後處理」

戰前遭破壞的音樂元素,如何重新給予秩序,找出處理方式

Schonberg的十二音列─重新組織的無秩序

Stravinsky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史的異化



浪漫主義空洞化

ex) Strauss《Intermezzo》(1924)

19世紀多是如同Wagner般,宗教式的禮拜音樂

而戰後捨棄世界觀音樂,轉變成家庭贊歌,家庭成為世界中心,音樂世界矮小化



Apathy

對綜合藝術的夢想崩壞(如交響曲或歌劇),有反climax的傾向

音樂漸失去煽動性、失去亢奮性

ex) Ravel 《Sonata For Violin And Cello》



噪音音樂

ex)Hindemith 《室內音樂第一號》(1921) 如同用隨身聽以極強音量聽搖滾樂一般的噪音病 

音樂成為機械式的,出現純粹肉體運動的音樂,音樂內面性遭破壞



對於人類的信賴崩壞後,音樂是否還有烏托邦

成為探討主題之一

ex) Frederick Hollander《大家回到孩童時代吧!》(19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