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已經不是亂馬二分之一的年代

高中日文的班級,二十三人中,約有二十人是因為喜愛動漫畫而來的。

我問大家看些什麼?涼宮春日、海賊王。

「老師以前都看亂馬二分之一、幽遊白書,聽過嗎?」

「有!可是沒看過...」



學生對於動漫畫的資訊之廣,出乎我意料,

回想自己高中時,連參加同人誌活動都不知從何找伴,

一些「專有名詞」及動漫常識更是一無所知,

只是卯足了勁喜歡看漫畫、想盡辦法接觸漫畫,

連得到一本日文漫畫都視之為珍寶;

而我的高中學生們,雖不諳日文,家裡卻有日本衛星可看,

或是每年不乏日本旅遊的機會,

還很大方地跑來和我說:「老師,我們要玩cosplay!cosplay!」



前陣子和兩位長輩閒聊,

對長輩們來說,我是「令人羨慕的年輕一代」。

想要的資訊,上網key-in便能取得,

年紀輕輕出國自助旅行也不成問題;

他們在年少時,那種「明智未開」的啟蒙時代,

尤其是住在鄉下,偶有一些與社會接軌的刊物,

能讓他們透過文字窺視到外面的世界,便能興奮不已。



又,想起我的指導教授,當時抱著熱忱想赴日留學,

卻非日文科系出身,身邊資訊較少,

竟鼓起勇氣買張機票直飛京都,前往學校,敲敲教授的門,

就這麼請求之前素未謀面的教授收他為弟子。



正因為取得資訊如此困難,

反而激起了他們主動向外接觸的勇氣、或是反抗主流的熱情。



算起來,自己對於資訊應是「40%主動、60%被動」的年代。

回想起高中第一次連上網路的興奮及喜悅,

對於能夠即時傳輸及通訊的這種裝置訝異不已,

只要花一點工夫,資訊便攤在我面前供我任意享用,



也許是與網路接軌還算早,我雖然求知欲薄弱,

也或多或少被動地被灌輸了不少所謂「新知」。

長年累積下來的網路生活,對於想要的資訊大多能夠垂手可得。



不知道我的高中學生們,面對著每日如此龐大的資訊,

排山倒海而來,他們是用什麼樣的角度在面對的呢?

是主動的、抑或被動的?



我的一個家教學生,國小五年級。

讀的是雙語小學,除了每日的英文家教外,

每周還有數學、日文、游泳、鋼琴、爵士鼓等課程,

問他上課好玩嗎?他也說不上來。

總之每日等著母親通知接下來的課程便是了。



對於資訊,他絕對是被動的。

不過目前他年紀尚小,

不知十年後,他會是主動攝取資訊的一群,

或是等著被動被告知的一群呢?



那麼每日被龐大資訊淹沒且不及辨認是非的我,

究竟對於資訊是主動或是被動的呢?

也許日復一日乏味的生活一久,待麻木之後,我會只剩下被動且僵化的腦袋吧。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工作的趣味

由我這個從來沒踏出過社會、即使有也只稱得上一隻腳的米蟲,

來談工作的趣味,實在是一點說服力也沒有,

但也正是我這種年紀不小仍然是米蟲的角色,

來談工作這回事,可能稍稍有些不同角度的啟發(?)吧。

至於職場前輩們,姑且聽聽請別笑話我。



最近兼職的半個工作,是控管某種成品的流程。

其實應該算是個有趣的工作,

上頭主管也對這種成品的製作樂在其中,

但大概是成品一個也還沒出來,於是我對那種所謂「成就感」,

不僅尚未有感,反而是感到不少挫敗。



也許是之前我所做的工作一向是「個人的」─

演奏、寫曲、讀書、教學、甚至是寫論文。

對於「公司內部同心協力完成一項作品」這件事,有些興致缺缺。

倒是發現了所謂工作的樂趣,大概是在「做」這個字之上吧。



說明白一些,「做」應是指「創作」。

但「創作」指的並不只是藝術上的作品,

不只是繪畫、雕刻、戲劇、文學,

而是「創作」任何東西─編輯一本書、打造一把椅子、寫一套程式、甚至是創作一套自己的教學方式,

只要把東西「無中生有」,便稱得上有發想、有作業的「創作」


便會有那種「創作的成就感」。


創作的成就感有大有小。

若是在大公司,每個人負責的只是微小的一個零件,

員工便容易忽略自己是「創作」團體的一份子,自然而然成就感便小。

難怪許多人無法接受公司體制,而願意獨立工作,

就是為了能夠獨自享受「創作的成就感」。


工作的成就感應該便是從「創作」而來。甚至說人生而便是為了「創作」。

只是一般習慣把「創作」換算成金錢,來衡量得到了多少。

而讓人不知不覺中把工作的樂趣當成「金錢」,

等到金錢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忘記工作的初衷為何,而每日渾渾噩噩。

至於確實理解自己為了「創作」而生活的人,

便不會在乎金錢,即使簞食瓢飲,也願意為了「創作」而持續下去。


我一直很任性地希望自己能持續創作,

創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創作自己的生命歷程,

因此這種全公司同心協力的「創作」,目前對我而言吸引力稍嫌低了些。

倒是透過職場,體會到了生活中、生命中不能缺乏屬於自己的「創作」,

難怪我的母親總愛在廚房奔波、發明新料理,

我的父親總愛提些(不一定能夠實行的)商業企劃案,

而我,總愛在這兒喃喃自語。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台北藝穗節《無以為繼》



照片引用自無以為繼部落格

台北藝穗節《無以為繼》
時間:2008/09/07(日)14:30
地點:西門町 二十六巷咖啡 貳拾陸巷Somebody cafe
劇團:無以為繼
劇目:《無以為繼》
導演:宋厚寬
編劇:宋厚寬
演員:曹瑜、王博玄、王辰驊、羅香菱、何瑞康

好久沒看小劇場。

喜歡小劇場大概就像喜歡裝置藝術一樣,
期待那種跳脫傳統劇場、跳脫框架的表演方式。

例如蒙娜麗莎可能不只是在牆壁上疏離地微笑,
而是像鄰家女孩般活潑開朗還對你開口說日文;
演員可能不只是在台上依循劇本賣力演出,
也許跳到觀眾席、也許盯著你瞧、也許不是他們在演,而是你在演,
甚至也許他們的故事結局,是由你來決定。

那麼在小劇場容易玩的把戲,我想就是後設吧。
(之所以不用肯定語氣,是因為這不過是「我覺得」,
而我背後沒有任何的理論及知識背景經驗來支撐,
有的只是胡亂感受一通的感性)

無以為繼這齣戲玩了很多很多的後設。

這齣戲的劇本是由日常生活中許多零碎的片段所構成,
每個片段都是那麼地微小、沒有起頭或沒有結局,
甚至他們沒有力氣構成更大的片段,無以為繼。
串起每個片斷的,是舞台指示。
演出「舞台指示」的這位舞台指示,
其實也不過是真正舞台指示底下、被指示的角色罷了。
如此虛實交錯,讓無以為繼的每個片段,
有了一個還算完整的、不至於無以為繼的結局。

那麼在大量的後設都玩完之後,無以為繼的這些,還要如何繼續下去呢?

很久沒作曲,寫曲時我有一個很大的瓶頸。

我有很多好的動機或片段,也許他們只有四小節、八小節、一句話,
但要如何讓這些話一句又一句有結構性地串起來,

這不是一瞬間閃過腦際的靈感便能做到的。

也許是要在曲式分析上更下功夫、在和聲學上更有概念、
或是花更多心思在作曲這件事本身。

劇作家在一開始就宣告這是一個抄襲而來的劇本,
當然這是說笑。也許裡面一些片段的靈感是攝取來的。
在用了那麼多令人會心一笑的片段之後,
劇作家開玩笑似地為他下了一個句點。
就一個一小時的小劇場來說,長度、張力,都正恰好。
之後若想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何擴張、如何延續,
便是考驗劇作家的功力了。

不過短短六十分鐘,我因為冷笑話而笑了個飽、
又數次震撼於演員的舞台魅力,
以及凝滯於那小小的白色空間中,無以為繼之後所留下的,奇異的空氣,

也許做為一個星期日的下午,如此便已足夠。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Doco說: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擺個去年決選入圍的貼紙來緬懷一下)



無名說,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開始了,

要我寫寫去年決選入圍的感言。



我說,我懶了累了,部落格寫得好少。



最近當了個偽上班族。所謂偽就是兼個職,一週兩天。

誓言不上班的我,硬是要稱上班做上學。



難怪我之前怎麼都抗拒上學(好啦其實我該說上班)這件事。



親身體驗,問題便見分曉。



上學(好啦其實我該說上班)雖然不挺難,也學習不少,

但做的是別人的東西,

聽的是別人的命令,

受的是別人的制度,

出的是別人的成品,


以前,

演奏是自己的,

作曲是自己的,

讀書是自己的,

論文是自己的,

研究是自己的,

成就是自己的,

作品是自己的。



驀然回頭,發現還有這個部落格是自己的。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生活中原來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在這裡,

於是我決定繼續寫下去。



今年還有人氣投票活動,也請各位多指教了。


謝謝。


Doco

2008/09/03

寫於學校...不,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