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大阪「千総果物店」手工果醬





千総果物店

千総生産部長blog

千総樂天賣場

口袋農場 (台灣代理)

口袋農場露天拍賣



關西地區電視節目「ちちんぷいぷい」曾在今年四月,介紹大阪有名的水果店─「千総」。

「千総果物店」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專門販賣日本國內國外各種頂級水果,

近幾年來致力於開發各種天然水果醬。

在日本,高價水果並不那麼稀奇,但能在果醬中以最自然的口感,

嘗到頂級水果的美味,便是「千総」人氣之處了。


正因為「千総」如此顯赫的身世,

當我在台灣網拍看到「千総」之名,以及跳樓大拍賣的一元起標,

一度懷疑拍賣的可靠及正當性。

尋著網址,透過Email連繫賣家,幾經詢問才了解是一位熱血青年深愛日本手工果醬,

接洽近一年的結果,竟獲得千総第一筆海外銷售權。


對於日本手工果醬有數次美好經驗,

單就網頁上的敘述看來,這果醬的「段數」,遠在以往經驗之上。

依照季節嚴選各國水果,店主開發果醬的各類堅持,

每個步驟皆像是參與了一場「料理東西軍」。

最特別的是,果醬中除了水果、砂糖、檸檬汁以外,絕不添加其他成份,

若不是水果本身美味足夠,絕不敢如此宣言吧。






迫不及待嘗試的是以下四種口味─

牛奶抹醬、日本杏、無花果、芒果。

50g並不大罐,卻因果醬本身濃度密度高,

只要一丁點就十分夠味,倒挺耐吃。


牛奶抹醬



 



水果店卻開發牛奶醬,據說還是人氣第一名。

北海道產特濃牛奶、鳥取縣大山產特濃生奶油,

口感濃稠,香味類似焦糖,卻遠比焦糖香醇濃厚。

對乳製品有執念的我,二話不說將牛奶抹醬擺在心中第一位。


日本杏



 



帶酸味的果醬,還真是新鮮的嘗試。

對酸味一向有抗拒的我,卻能「享受」日本杏的酸。

賣家的推薦實在有趣,他說道一開始不懂「杏」味為何,

買了幾間日本杏味果醬來比較,

直到吃了「千総」的杏果醬,驚為天人,

發現這種帶酸的滋味,才是「杏」的真正面目,

之前吃的不過是用砂糖來掩人耳目罷了。

帶點酸的果醬,配上帶點甜味的麵包正剛好,

雖然還未嘗試,比照柚子醬的食用法,加入茶中應該不錯吧。


無花果



 



小時候印象中的無花果,是那種罐子裡乾乾一條條的。

幾個月前在日本島根縣第一次嘗試新鮮無花果,

切對半之後放冷凍庫,冰好後直接用湯匙挖著吃,口感如雪糕一般,

當時又嘗了無花果凍,味道不濃厚,卻清香,入口後殘留一種特別的餘韻。

千総的無花果醬,讓我回憶起新鮮的無花果的經驗。

初入口並不驚豔,卻越嘗越起勁、越吃越順口。


芒果



 



千総使用的是泰國產芒果。

若先入為主來嘗試這瓶果醬,也許會覺得沒什麼,

因為台灣的芒果又大、又甜、又便宜,何必兜個圈子來嘗泰國芒果呢。

但若當作一種新品種來嘗試,

會發現這種水果的果肉細膩,帶有特殊香甜,卻不刺激,

芒果似乎成了高雅的存在。


果醬太過美味,帶來的卻是苦惱,苦無食材可搭配。

因為果味自然,溫和不刺激,

絕對不能配上味道太重的食材或鹹食,

塗抹白麵包或無味餅乾,雖能好好品嘗果醬味,卻又覺得浪費。

若有原味無糖優格,應是不錯,或當作蛋糕西點原料,

再不─我想能讓人如此直接品嘗的果醬並不多─

直接一匙匙闊氣地吃了,便是極奢侈的享受。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名神高速「京都深草」巴士站





日本交通工具多樣,一般中長程,若無其他特殊理由,

我會先選擇JR,接著是私鐵,再來才是其他交通手段。

選擇JR的理由也很簡單,只是因為我把收集「曾下車站牌」當作一種樂趣。

站牌怎麼收集?用拍的。

就算轉車一分鐘,也總是要衝去拍個站牌再上車,

尤其是每次從京都出發、再回到京都,

相機前後那兩張京都的站牌照片,成了旅途起點與終點的代表。


不過這篇想聊的不是站牌,也不是JR,

因為對JR的堅持,我搭高速巴士的經驗不多,

除非去乘已試過JR,回乘才會考慮別的交通手段,當然是為了省錢,

而在少數的高速巴士經驗裡,在京都「深草」下車的這回,最為難忘。

為什麼?因為我在高速公路「路邊下車」。


從高山往京都的回程,我選擇了高速巴士,4650円,

所費時間與JR特急往京都差不多,價錢幾乎只要一半。

但問題來了,停靠站寫的是「京都名神深草」,這…在哪!?


回想起友人曾聊過,為了坐上大阪發車往東京的巴士,

他到某個高速公路上,像是路邊攔車般跳上巴士,

我猜那個「路邊攔車」的地點,應該就是指京都深草吧。


為了確定能否順利從名神深草回到家,

搭車前一晚特地上google查了「京都深草」這個關鍵字,

果然,有專門介紹名神高速「京都深草」巴士站的網頁。


依照網頁上說明,這是名神高速公路上,小小的巴士站,只有一間小屋。

(但我下車時可是連小屋都沒見到啊)

其實是通往京都市內重要的據點,也可利用其前往奈良及大阪中心,

許多前往關東、信越、中部的巴士,也會路經此地。

若清楚由此轉乘的交通工具,會是很方便的巴士站,

許多人因為不清楚周邊狀況,而不願意使用。


網頁上還記載著京都深草附近的交通工具手段。

京阪電車「藤森駅」、京都市營地下鐵烏丸線「竹田駅」、

近鐵京都線「竹田駅」、京都市巴士「青少年科學中心前」。

這些轉乘手段並不是那麼方便,需要走一小段路程才會到,

我選擇了號稱步行六分鐘即可到達的京阪電車「藤森駅」。


本以為京都下車的人會很多,跟著人群走就好,沒想到加上我只有三個。

下車時是一陣驚嘆:「我真站在高速公路上耶!」

忙著拍第一張照片時,其他兩人早不知走到哪去了。




鐵欄杆圍起來的「高速公路邊」,有出口標誌,







而所謂的出口,就是在高速公路的「牆上」,開一個小門,







走出小門,是連接大馬路的樓梯,有著「轉乘京阪電車」的牌子。




下了樓梯,仰望剛剛的出口,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路邊牌子還寫著「除了高速巴士的乘客以外,請勿進入」。



 



離開高速公路後,沿著公路旁走到了大街上,

問題來了,京阪電車到底在哪?

沿途問了三個路人,老婆婆的回答是:「很難解說…妳先走到對街去吧。」

後來終於找到「京阪藤の森ビル」,心想應該離京阪藤森駅不遠,

繞了一下總算找到車站入口。

現在我仍無法把地點說明確,總之高速公路下樓梯後,往左直走至馬路上,

先過馬路(有天橋之類的,繞一下才過得了),左手邊的建築群,

就會看到這棟「京阪藤の森ビル」。




藤森駅在京都市區南方,若搭乘特急車,回市區還算迅速,

說實在,若巴士能直達京都車站當然是最好,

但像高山至京都這種路程,坐高速巴士的確省下不少,

能在深草下車轉京阪,也不失是種稱得上便利的方式。




延伸閱讀:

名神高速「京都深草」バス停 (附周邊交通地圖解說)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茶道中的和菓子─林氏滋養&源吉兆庵





和菓子,一般印象是甜得無法下嚥,

甚至甜到連菓子的味是什麼,都辨不清了。


剛接觸茶道時也曾懷疑自己怎會對如此甜的菓子產生興趣,

以為茶道之中使用菓子,只是藉菓子之形增添幾許茶道之美,

後來在課堂上每週吃菓子、再配上一碗濃濃的抹茶,稍微習慣後才發現箇中美味,

朋友甚至言道,他識得不少茶道老師,皆是因為喜歡吃和菓子,才開始習茶的。


一來茶道課用的菓子多是京都名店,二來茶道課選用的抹茶「小山園」,

雖只使用較低等級,也較一般雜牌來得香醇濃郁,

三是甜度極高的和菓子,果真該配茶,

正確食用法是在細細品嘗一份菓子後,咕嚕嚕地把一碗茶吞下,

抹茶特有的濃郁香味,與口中殘留的甜味,融合成一體,

互相映襯,才是一道完整的抹茶饗宴,

若少了菓子、或少了抹茶,不是太甜、就是茶味太濃厚,

口感無法得到平衡,都是不舒服的。

也只有抹茶的特殊香氣及濃郁,才能與極甜的菓子做出完美搭配,

飄香且回甘的中國茶,雖然好喝易入口,但配起和菓子,平衡感終究不對。

說到底,和菓子本就是配合著抹茶的特質來創作、開發的吧。


和菓子不僅是味覺之美,在視覺上更下工夫,可視之為「藝術作品」。

主要材料並不多,砂糖、米、小麥、紅豆,卻能變化出各種外表及口感層次,

同樣是紅豆餡,也許處理方式不同,使得每一種和菓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另外搭配上各季食材,秋栗、春櫻,讓口味更富變化。

每個季節的和菓子,外表也各有特色,

炎夏望著透明感的和菓子,帶來幾分清涼,春天則是有許多百花盛開的景象。

配合著茶室中富季節感的瓶花、掛軸、各式道具,

甚至來訪的客人,搭配季節身著各式和服花樣及色彩,

狹窄且密閉的茶室空間,也應著四季活動了起來。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由西方傳進許多西式糕點,

為了與原來的日式糕點(菓子)有所區別,

西洋傳進的,稱「洋菓子」,日本原有的,稱「和菓子」,

而「和菓子」又依所含水份多寡,分為生菓子(水份40%以上)、

半生菓子、干菓子(水份20%以下)。

在茶道中,薄茶的茶席多用干菓子、濃茶的茶席多用生菓子。

所謂「生菓子」,在日文中的「生」字,泛指新鮮之意,

為了保持生菓子的新鮮度,許多生菓子公會規定只限當天販賣、消費,

就算可放隔日,也必須放冰箱,且經過一夜冷藏,難保水份不喪失、不走味。


因此在台灣很難嘗到真正的「生菓子」,

據說唯一有創作生菓子技術的,是台北老店林氏滋養,生菓子一個約50元。

但材料取得也許有限,或是技術方面尚有困難,

口味的確不錯,是和菓子應有的甜度,口感也滑順自然,

變化卻少了點、色調單一,尤其賣相實在差了點。



 



 

圖為林氏滋養生菓子



另外是進駐各國創立分店的日本和菓子店「源 吉兆庵」。

昭和22(1947)年創立的源吉兆庵,

在日本眾多和菓子店鋪中,並不算特別,名聲也稱不上響亮,

卻是少數進軍海外的和菓子公司,在台北有三、四個專櫃。

店內也販賣生菓子,價錢很高,一個百元。

詢問之下,店員說是在日本先「冷凍」,到了台灣再「解凍」販賣,

難怪色彩貌樣皆道地,卻總覺得生菓子看來有幾許「面黃飢瘦」。

百元的生菓子實在買不下手,挑了栗大福(70元)及南瓜饅頭(50元),

外表精緻可愛,內餡的豆沙、栗子、南瓜味道有了,

甜味卻很死、不自然,整體只能說「還可以」。


 

圖為源 吉兆庵栗大福、南瓜饅頭



某個食慾之秋,當晚與友人幾碗抹茶、幾顆菓子、邊談天,

就這麼吞進了三個林氏滋養生菓子、兩個源吉兆庵的半生菓子。

整體來說林氏滋養勝出,用料是「自然」甜味,

即使是醃得極甜的蜜蓮子,因為甜味自然,吃多也不膩。

價錢又只要源家的一半,只有賣相差強人意。

相較之下,源吉兆庵的豆沙及南瓜味很重,嘗得出食材香,死板的甜味卻很人工。


對於糖的種類並不清楚,但聽說化學製品或高精煉的糖,

只有極高的甜度,成份單一,

反而不如天然糖類所含有自然、微妙、難以言喻的其他雜質,

真正對舌尖味蕾舒服的,我想是後者吧。


註:

1.若有朋友對糖類有研究,還請告訴我。十分迫切想了解。謝謝。

2.圖中所使用容器是友人剛接觸陶藝時所製練習作品,雖生澀卻極可愛。

3.同在京都習藝的學姊,在和菓子教室進修,每個月應季節製作許多美麗菓子。

   詳情請參考blog:有瑀有魚 不定期連載關於和菓子製作文章。



11/22補完:



感謝bigbow555網友的解說,將回應整理過後如下。



所謂純度高的精製糖,並不適合各種甜點,並非「精製」就是好。

尤其和菓子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層次已經少,一個菓子只有一兩種味,

若甜味不是那種「會起漣漪」的甜,吃下去只會太無聊,

嘗完材料的香、以及極甜,接著就毫無韻味。

反而是自然一點的甜,帶有除了甜味之外的其他質地,

才能夠將單純口味的菓子,在主要味道之外,

補完口中的其他味覺。


而花俏層次多的甜點,就需要純度高精製糖,

以免搶了其他層次的鋒頭。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喧嘩両成敗



點圖可連至amazon‧清水克行『喧嘩両成敗の誕生』講談社

此書評價不錯,可惜目前尚無機會翻閱
 



有次日本朋友問我。

「以你看來,日本人哪裡最奇怪?」

我說,隨著社會走,不敢破壞秩序、凡事以和為貴這點,

是台灣人無法做到、也很難想像的。 



他才恍然大悟:「的確是,在日本,如果兩輛車相撞了,

司機一定會下車互相道歉,為的是不想破壞和氣,

外國人看來一定覺得很奇怪吧,有時明明沒錯,為什麼一定要說すみません呢?」 



雖然早在聖德太子(574-?622)的「十七條憲法」(604)第一條中,

就引用儒家思想,明文規定「以和為貴」,

但日本人也不是幾千年來都奉為真理實行,

否則何來源平之爭、戰國時代、乃至二次大戰。

「復仇」一行為,幾乎是歷史上的定論,

人類歷史第一部法典「漢摩拉比法典」,更規定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戰國時代卻有這樣的法令出現─喧嘩両成敗,

推翻了「復仇」這種人類共通的行為模式。

「喧嘩」指的是爭吵,只要雙方起爭執,

不論對錯與否,兩邊皆敗,以同一刑罰懲之。 



某位日本學者在文章中舉了一些「喧嘩両成敗」的判決例,

「喧嘩両成敗」雖是一種習慣法,但在一些判決條文中,仍明文記載,

依照字典解說,「喧嘩両成敗」,江戶時代也當作軍令使用。

雖不清楚是否與今日掛在嘴邊「すみません」的習慣有直接關聯,

但這種判定對錯的價值觀,我想多少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吧。 



那麼之所以有這種條文成立,並不是因為日本天下太平,容不得爭吵,

反而是因為戰國時代紛爭不斷,以武力較量成了斷定善惡的標準,

若人人抱持著「以牙還牙」的心情,亂世將永遠無法終結。 



也許是託「喧嘩両成敗」之福,現代日本的確少了直接的爭執,

取而代之的卻是如網路匿名中傷、誹謗等的險惡手段,簡單說就是「來陰的」。 

2007年度國小中高欺壓事件較起去年爆增六倍,約十二萬五千件(読売新聞20071115),

其中不少是利用網路匿名的誹謗事件。

台灣人的直腸子性格反倒光明磊落,

至少我們的國小中高生,還不至於仿傚政治人物「玩陰的」,

但每個人都得練練嗓門,因為隨時隨地都得比音量。 



在與日本友人閒聊後的某天,地點是高雄街道,

等公車時遠望到兩輛車輕微碰撞,車體也沒大損傷,

其中一位女性駕駛,起身指著對方的鼻子大罵(真的是指著鼻子罵),

對方也被罵得不甘示弱,接著就是兩邊在路上競爭誰的音量較大。

過了十分鐘,對罵仍分不出高下,只好找來警察,

見警員也沒做什麼,不過是當個和事佬,安撫一下兩邊別生氣,

兩方人馬竟就此冷靜下來,客氣地互相留個電話地址,就離開了。 

早知如此,何必動肝動火?



「喧嘩両成敗」這種判決標準究竟是好是壞?

沒得定論,但確定的是起了「喧嘩」,一定「敗」─敗在傷和氣、敗在傷身。 



參考資料:喧嘩両成敗法の元禄

                     読売新聞

標題殺人法





事情發生在十一月的某一天。(就是今天)


回到家,照往例連上blog,看看是否有留言,

令我驚訝的是─17xx的人次。(撰寫此文時似乎是26xx人次)


比起平日爆增了十倍之有,

當下不是高興,而是打了個寒顫,

老天爺啊我沒有做壞事呀,

突如其來的造訪人次,一定是blog被曝光在哪了。


看了留言版才知道,

無名小站為了獎勵此blog入圍華文部落格決選,

因此將我的文章登在無名小站首頁「精選網誌」之上。


心中滿是喜悅、卻又帶些恐懼,百感交集,

因為是件榮幸的事,而感到喜悅,

但小窩突然湧進一堆讀者,不免有些畏懼,

怕自己失言、怕來者不善。


順著無名站方的留言,找到了首頁,

詭異的是精選網誌的篇名:日本人哪裡最奇怪


嗯......哪裡?哪裡?我哪有這篇名來著了?


沒錯,如您所見,無名精選的這篇文章,

原標題是「喧嘩両成敗」,指的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某個法令來著,

而「日本人哪裡最奇怪」,不過是我和日本朋友玩笑話裡的對話來著,根本不是內文重點啊。


更妙的是篇名旁搭配的照片,是某個相本中的大阪街景來著。


嘿,的確呀,「日本人哪裡最奇怪」,當作廣告詞還蠻有效果,

果然吸引許多讀者來一探究竟,

但我原本是想寫「喧嘩両成敗」歷史文的(淚)無奈不夠專業,成了半調子的社會觀察文。


大概是標題的關係,讀者們多把重點放在日本人「以和為貴」這件事情之上,

以為我的文章主旨是「「以和為貴」的日本人現象v.s台灣人的大聲嚷嚷」,

好像沒人注意到主旨應是「喧嘩両成敗」,這本身是非常有趣的法令,

也是世界上少有(應該是僅有)的奇妙法條。


標題殺人法,和今日的報章媒體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好吧,半調子的社會觀察文,沒想到也能引來這樣的「社會觀察」,

此文就算不專業,也對「我論台灣報章媒體的標題殺人法」社會現象觀察,盡了一些貢獻了吧。

2007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決選入圍





最近台灣流行嗆聲、或是「我有異議」(逆轉裁判)之類的社會現象。



於是在被提出異議之前,搶先一步宣告,

入圍決選連自己也很amazing,

這麼一來如果矛頭指向我,因為部落格主早有自知之明,

所以可以免責,嘿嘿,

順道貼個決選貼紙、滿足一下虛榮心。難得嘛。



是的,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我入圍決賽了,決賽耶!



「謝謝評審們給我這次機會,讓大家看到我用心的一面」

這樣的官方說詞,雖然很官方,不過也是事實。



上面搞得像精神分裂似的。



依照常理,這樣一個部落格,走到決賽應該已經是最後一步了,

這裡既不人氣、也不專業,甚至偶有怠惰,還少有建設性,

能夠入圍決賽,已經很不錯了。實實在在真真切切要感謝大家。



接下來還有集氣貼紙之類的活動,

雖然拿不了名,但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參加,

所以也要用力玩玩集氣活動,

到時候還請各位朋友陪我一同共襄盛舉。



因為有你們的參與,喃喃自語的部落格,寫起來也很快樂。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追隨岡本太郎教主



圖為大阪萬博公園「太陽之塔」,以及岡本太郎著書封面 



「人生は積み重ねだと誰でも思っているようだ。ぼくは逆に、積みへらすべきだと思う。」 

――岡本太郎『自分の中に毒を持て―あなたは”常識人間”を捨てられるか』、1988、青春出版社 

(不論是誰,都認為人生是累積的。我卻相反,認為應該要遞減才對。)



也是在炎暑中練日本舞踊那段辛苦的日子,

趁著第一個休假日,在書局閒晃,隨手拿起了岡本太郎的著作。



真沒想到文字力量如此激烈,岡本用他半強迫式的語調,

述說一些顛覆一般常理的思維,

就算心中多少有些不服,覺得疙瘩,

卻被文字的強硬,逼得忍不住邊讀邊點頭贊同。



剛開始閱讀岡本的前兩天,幾乎被震撼得夜裡睡不著,

心中疑惑著,岡本何以能夠抱持如此積極的人生觀活下去?

始終是想不透,但卻不知不覺受其催眠,

頓時間我的人生哲理成了:毀滅、將自己逼到絕境,因此獲得重生。 



關於岡本所說的人生該是遞減,其實道理很簡單,

我們不斷地被各種社會狀況拘束,金錢、地位、名譽,

結果反而將自己綁得無法動彈。

人生怎麼可以選擇安全的道路前進?

應該要對自己忠實,而所謂「忠」字,是真切且盡心力的,

應是對自己嚴苛、殘酷的一場鬥爭。



例如若覺得自己愚笨,擔心因為愚笨而出錯,

反而因此綁手綁腳,何不豁出去承認自己的不足,

總之是笨了,再錯也不過如此,

這麼想著而放手去做,可能成果會更好。 



於是我想著自己是愚笨的,日本舞踊學不好,又如何?

努力做就是了,何必在意一定要學得快、跳得穩,跳得不好又如何?

想開了這一層後,果然學習順利了許多。 

岡本帶領我跨越了一道困難關卡。



岡本太郎(1911-1996),日本藝術家。

他留下許多名言,甚至在書中寫著,

自己當時故意與藝術界權威挑戰,道一些別人所不敢言,

就是因為他認為人生不該是一路順遂迎合,不該選擇安逸的道路。 



太郎的母親是作家岡本かの子,父親是漫畫家岡本一平。

他曾進入東京藝大洋畫科,不久後卻休學,到歐洲學習哲學、心理學、民俗學,

最有名的作品是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象徵「太陽之塔」。 







關於岡本「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生觀,Wiki上記載了一則小軼事。

是說岡本剛學習滑雪時,看著上級滑學者在斷崖上奔馳,

心中嚮往,便登了上去。接著他奮力一滑,結果當然是摔了下來。



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道雖然摔得嚴重,但他卻很高興。

比起自己摔倒,地球則是在他面前轉了一個大圈,他覺得與地球更親近了。



從這幾句話,完全可看出岡本的人生觀,

如何積極、如何不畏懼而往前直衝。

目前的我多少依照這種人生哲學在前進,奮力往前便是了,其他何必計較在意。 



今日の芸術は、

うまくあってはいけない。

きれいであってはならない。

ここちよくあってはならない。

 ――岡本太郎『今日の芸術―時代を創造するものは誰か』1999、光文社再版
 

(今日的藝術,不能是有技巧的。不該是美麗的。不該是讓人舒暢的。) 



岡本的藝術觀,我多少有無法茍同之處,但也深受其影響。

藝術不該是技巧性的、不該是美的、不該是舒適的,

只要讓人心中有所觸發,藝術作品就達到了應有的效用。

所以現在若看到一些莫名其妙,失去平衡性的作品,不論是音樂、繪畫、戲劇,

以前的我也許是皺起眉頭,加以批評,

但現在卻願意以開闊的心胸,接受這一切─ 

即使這件作品如何地不平衡巧妙,既然能讓我心中無法釋懷,

那他似乎達到了「藝術作品」觸動人心的功效,

也許作者期望的功效,與實際成果不同便是了。 



多少有想反駁岡本的地方。像是「美」該有一定的定義,

即使藝術領域如何被打破,我想背後應該有需遵循的公式。

目前的我還無法說出個所以然,

暫且當作今後預定學習的目標,關於美學領域的知識。 



剛接觸岡本的我,二話不說自願組立「岡本教」,成為一號教徒。

岡本教又名「岡本太陽教」,

一是取自岡本最著名作品「太陽之塔」,

二是取自教主本名太郎,與太陽字音相近,

三則是教主威力如太陽一般耀眼。

成立不久後,竟發現自己與教主生日同天,

暗自高興著,也讓我更感受到身上的使命,

在此繼續宣揚岡本太陽教義。 



延伸閱讀:

以下是傳教成功的例子─在沙羅双樹下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2007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入圍





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心血來潮填了個申請單就報名了,

對於比賽該怎麼玩、或是得獎與否,倒沒有什麼期許,

畢竟比我認真經營blog的朋友太多。



但做人還是不要只說表面話,

內心話便是:能夠得獎當然是最好的。



於是在申請完畢後的某一天,

想想好像也該放榜了,

朋友就先告知我初選入圍的消息。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這多少也成了繼續經營blog的動力,

如此用力寫blog,有沒有什麼目標?



在這裡偷偷透露好了,實在很想試寫以日本文化為主題的書,

無奈功力不夠,自己要補的漏洞還很多,

眼前也沒有亮眼的成果能夠說服出版社,

在那之前爬格子爬不成,只好繼續blog。



也感謝各位部落格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讓我有動力持續經營。

高雄街景





回台灣前總是大力鼓吹日本友人來台觀光,

事情真發展成了,卻突然慌了起來─到底高雄什麼好玩?



於是我重新檢視四周。



上圖為
港都觀光騎警隊

看了服務項目:馬匹諮詢、處理民眾糾紛、協尋「走私」兒童(這是笑點?)、受理初步刑事案件...等等,

雖然不能理解騎在馬上,執行警察任務是否會真如萬馬奔騰那麼快,效率是否鵬程萬里地提升...。

作為噱頭的確不錯,而且非常帥氣,偶爾和四周景色不太搭配就是了。



下圖是一間幼稚園。名稱竟是什麼書院來著。

我家在新興社區凹仔底,附近幼稚園不是諾貝爾就是哈佛,

相較之下台大幼稚園反而遜了個層級。

這回,連孔子都被請來現代有教無類了。(書院大門後便是孔子像一尊)



  



............安藤忠雄!?不要懷疑,這裡是高雄市左營區明誠三路(明華國中斜對面)。

貓貓道:這附近有棟建築,夜晚打燈很像安藤...



某些部份型似安藤,舉起相機拍照才發現取角度真難,

只好灰階處理一下,還真有效果。



  



實際上是如此。那麼,這棟建築的用處是?







是婦產科。







三民家商附近的瑞豐夜市,近年來已成了高雄市最大夜市區。

話說觀光到六合,遠近皆知,

但真要吃要玩,便是這當地人才知道的瑞豐夜市。







以下攤位沒什麼特別,不過是日文寫錯字罷了。







和風カしーライス→カレーライス

翻譯一下好了。咖哩飯...成了「咖狸飯」,差不多是這種感覺吧。



許多台灣商家做生意時,很喜歡使用日文,

偏偏不知是從哪找來的翻譯、或是從哪得來的資料,錯的永遠比對的多。

一般人不懂,也就算了,無傷大雅。那既然一般人不懂,為什麼一定要用日文呢?真的會比較有效果嗎?



我不知道。不過對我來說是絕對無效的,只會有「笑」。



據說日本人是笑一笑、覺得疑惑又有趣,看過就算了,

但這背後所隱藏的,究竟是台灣人的哪種心態?

缺乏自信、崇外、還是無法確立自身文化根基?



以下是非常壯觀的投圈圈攤位。

小時候玩到現在的投圈圈,玩法依然不變─沒有變成電動的。

像是獎品會自動轉來轉去、或圈圈是用虛擬實境感應之類的,

用wii手把一揮,就能計算圈圈投到哪,可以連竹圈都省了。

在現代化遊戲充斥的當下,復古童心仍然存在,還更擴大規模了呢。







夜市裡超級壯觀的桌椅。大家吃著鐵板燒、小火鍋。

能夠如此隨地吃喝,不必在意小節,對拘謹的日本人來說是一種魅力吧。







剛回台灣時,下飛機第一個感想是「字的筆劃好多」!

走出街道,眼花撩亂,好多顏色、好多字、字都好複雜啊!

現在想起來真有些好笑。

不過也算預測了日本友人來台時,可能會有的心境吧。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Toro日和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轉眼間過了一個半年頭,我家的
Toro小熊狗狗

已經長成一隻健壯的Toro小狐狸狗了!(←其實是博美狗,卻一臉狐狸樣)



看著他小時候的照片還真失落,

話說去年四月,Toro才來我家兩三天,我就上台北去了,

幾個月之後返鄉,果真錯過了他那段可愛的幼年期。

只見家俱該凹的凹、該破的破,連電視搖控器都無法倖免,

最討厭的是還要阻止他吃自己的大便。



我家一向採放任教育,

爹娘覺得禁止小狗的活動,對他太可憐,

從小就不圍不關,結果就是Toro長得非常健壯。



只見Toro是一般博美的兩倍大,追趕跑跳無一不會,

強健體魄當然是好事,但放任教育的結果,也讓他從小就非常放肆。



我一直強烈懷疑Toro覺得他自己是人。







他的最強招數就是用後腳站立,還可行走一段,

據說博美骨頭脆弱,要小心骨折,

Toro的四肢筋骨卻發達得很。

我們吃飯時永遠想來湊一腳(手),

甚至一個不注意,他可以迅速地把盤中雞肉掠走一塊,

完全不碰觸到其他食物及餐具,只能嘆他高招。



因為家裡幾乎是他的天堂,

不知何時起,他學會了敏捷地跳上跳下的功夫。

最愛做的事是當我爹側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時,

一躍到我爹身上,「走來走去」,甚至跨上我爹後腦勺。

夏天午後一定會看到Toro,趴在客廳「玻璃桌上」,納涼午睡。

呼,誰家的狗那麼大牌呀?沒上沒下、沒大沒小,行常狗之所不能,

每每對他的行為感到憤怒,一看到那張裝無辜的臉,氣也全消了。



嘿,小狗,不要裝可愛!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高雄推廣藝文活動之困境





從小就聽說高雄是文化沙漠,但一直在音樂班環境長大,

學校、老師都給我們很好的環境,文化沙漠何來之有,

直到大學時上台北,才赫然發現兩地擁有的資源差多了。

當然,京都一年帶給我的衝擊更大,

如同網友曾提示我的,兩地溫差,小心感冒。



以下是簡單的幾個重點,來自以前長輩們曾提供的經驗,

以及自己的觀察經驗,因為沒有實際推行過,還麻煩網友們補充更正。



台北的樂團、劇團、音樂家們,為何不南下高雄演出?

理由很簡單,在高雄演出的收入,並不能彌補他們下高雄的花費,

簡單說就是「入不敷出」。

做藝術,當然想表演給更多更多觀眾欣賞,但在那之前還是得吃飽。



一般來說,除非這些團體,在高雄有合作團體、或是肯幫忙宣傳的機構、或像表坊全台知名,

否則當這些團體想跨越濁水溪,到這個陌生的城市開拓新市場,是非常困難的。

讓我們來看看台北的表演者,下高雄表演時有哪些宣傳途徑,

我一併舉這次張正傑老師音樂會為例,來說明宣傳方式。



1.記者會

媒體影響力最大,租場地、發新聞稿,藝文線記者多少會採訪。

採訪後報不報又是一回事,畢竟記者也有上司,

且記者願不願意嘔心瀝血撰寫稿件,多少也要看交情,

這時候在高雄沒人脈沒知名度的中小型團體就很吃虧。

若當日剛好碰上什麼地方大事,來的人可能更少,版面更小。

張正傑老師為了昨日(11/4)高雄音樂會,辦了記者會,

當日正巧雄中生跳樓自殺,老師知道這場記者會絕對是無效了,

只好嘆氣道:希望學生們多聽古典音樂消減升學壓力。

結果刊登的果真只有兩、三份。



為了一場記者會的人力及開銷有多大?

若對高雄不熟,事先可能得買張高鐵來回,先探路,

租場地、器材,記者會當天準備餐點、表演及行政人員南北來回交通費...。

結果花大錢搏來的新聞版面,可能是報紙上被遺忘的那一角。多慘哪!



2.發DM、海報、路邊旗幟

台北的表演者當然不可能親自下來張貼發放,這時就需要靠有志之士幫忙。

大抵上來說,會寄給一些藝文機構,像是文化中心、或售票點,

但每個月文化中心表演何其多,售票點旁可能早已貼滿各類宣傳,連掙個位置都很困難。

接著是學校機關,但學校是否會張貼、位置是否顯眼,無從得知。

再來可能是表演者認識的其他有關人員,像是高雄當地的老師或曾教授過的學生等。

至於當地有什麼藝文人士喜愛聚集處,這就真的要「當地的」才會知道了。



這次張老師音樂會,海報及DM發放有幾處。

一是寄給學校、二是寄給音樂老師、三就是寄給我。

我在網路上先打聽有哪些可放置藝文訊息的咖啡廳、餐廳,親自到店請他們擺放。

最大的藝文人口聚集處應該是誠品,但誠品人員告訴我,

他們放置藝文訊息的櫃台已經擺滿了,得等其他檔期撤下才能擺放。

如此一來又少了許多曝光機會。



若是在高雄沒有「樁腳」的表演團體,可能連DM發放都很成問題。



路邊旗幟不便宜,聽說一隻500元還多少的,而且要一定數量才有用,

基本上小製作不可能動用這種宣傳方式。



3.校園講座、工作坊

表演之前到校園舉辦講座,是很好的宣傳方式。

學生是推廣藝文很有效的一個族群,而且如此培養出來的觀眾,

可能會成為長期支持者,甚至推廣給其他朋友。

當然這是個大工程,得先與校內有關人員接洽、提出計劃書,敲定時間、校內宣傳,等等。

花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以張老師的例子來看,老師因為已經很有知名度,

因此老師不必自己去接洽校園推廣活動,大多是對方邀請老師到學校演講。

老師曾在海科大及高醫辦活動,昨天也因此有不少海科大學生來聽音樂會。



中小型劇團很適合這樣的推廣方式,表坊也一直有在做校園巡講。

但常礙於行政人員不足,或是在高雄當地沒有人脈,而無法推行。



4.異業合作

像是高雄電影節「買套票就送金礦咖啡」這種異業合作,

在宣傳電影節同時,也為金礦做了廣告,

就是常見的異業合作例子。



但同樣地,在高雄沒有知名度的團體,

要如何說服其他企業的合作支持呢?也是問題之一。



5.回流客群

大家看完表演,記得填寫手中問卷,

因為問卷是表演團體們抓住回流客群的最好依據。



建立資料庫,下次表演時,寄發DM、電子報、甚至打電話推票,

都是抓住回流客群的方式。



但若是初次到訪高雄的表演團體,理所當然地是沒有這些回流客群的。



6.高雄當地藝術平台

這是個好問題。高雄當地有什麼藝術平台呢?

在台北,有兩廳院,由於幾乎所有的售票都透過兩廳院,

只要上兩廳院售票網,很清楚可得知近期幾乎所有的藝文活動。

每個月到處可取得的兩廳院藝訊更是方便。



高雄市的藝文活動雖然大多也透過兩廳院售票,

但...感覺就是不一樣。我不會把兩廳院當作是高雄市的藝文平台,

但我會把兩廳院當作是台北的藝文平台。

雖然高雄也拿得到兩廳院藝訊,但主要是以台北節目為主,

高雄場次只是用小字附加在下面。我們難道不能有自己的藝文訊息嗎?



因為之前都不在高雄,不太清楚大家以什麼方式獲得資訊,

查詢之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網頁,的確有完整的藝文訊息。

事實上高雄也有發放每月藝文資訊的小冊,

但流通量不大,我從來不清楚要到哪裡才拿得到,

拿到後總嫌他排版不好看,而擱在一旁,

不像兩廳院的小冊,總是時常翻閱,勾選想看的節目。



7.網路宣傳

這是最不花錢的宣傳方式。

但經營網站或部落格,需要不少時間及心力,

而如何吸引人,在眾多網站中脫穎而出,

這時就要靠行政人員的熱血及創意來推行了。



8.電視、電台訪問

若表演者夠有名氣,由他做號召可吸引新客源,就可利用這招。

但這畢竟是少數。



以上就目前所想到的做簡單敘述,

還有許多不詳盡之處,想到會再補。



這次張老師來高雄演奏,

做的宣傳有記者會、海報及DM發放(但並不多)、網路宣傳(很少,幾乎沒有),

接著就是靠老師本身的知名度。

因為知名度高,據說如此票房在高雄已算熱烈,

但我認為以老師知名度,再多些手法宣傳,會有更好的效果。

問題終究是老師及助理都在台北,平時實在忙碌,

以工作重要性來排列,高雄宣傳可能是落在後面了。



高雄很需要一個藝文推廣的平台。

理想中是透過這個平台,可協助對高雄地區不熟悉的團體,做到許多宣傳。

迅速地在所有據點發放DM、海報,

可以連絡當地藝文記者、寫出漂亮的稿件,

協助連絡高雄校園辦講座、推廣活動,甚至幫忙處理記者會場地等細節,

讓這些團體更樂於南下演出,並且不用害怕不清楚高雄藝文生態的問題。

國藝會好像曾補助徵選這樣的平台計劃,不清楚結果如何。



理想歸理想,現實終究還有一段距離。



延伸閱讀(雖然關係不大...):音樂CD販賣之困境 By Ca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