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巷內民宅(雪丹手作果子工房)





高雄市苓雅區仁義街96號

07-5372679

0915858236

11:00~20:00



正因為這間店串起了我四五年來對於高雄太多的回憶,

於是乎,反而不知該如何下筆介紹。



幾年前聽說在貓貓(人物介紹:男友)家旁小巷有間神秘蛋糕店「雪丹」,

好奇之下走進巷子一瞧,不起眼的住家,門窗緊閉,掛著手工蛋糕的招牌,

因為過於低調,連按電鈴都得鼓起勇氣。



早已忘了第一次在門後迎接我們的是誰,

總之我們得到了一張名片,五花八門地列著許多蛋糕種類,

特殊口味需訂購、基本款式可立刻在店內買得,

大概免去店面租金,雪丹蛋糕並不貴,

也忘了怎麼愛上雪丹的蛋糕口感,

總之這像魔法一樣怎麼也不膩的蛋糕,

很快就成了我們嘴饞時的點心,八吋大小的蛋糕,沒兩下你一口我一口分個精光,

而且在家人生日時,總愛找藉口到雪丹訂製個特別口味來分享。



2003年雪丹在雄商附近開了蛋糕吃到飽,

沒有華麗裝潢,店門口有著雪丹一貫的低調,

199元可享用各式蛋糕及簡單的飲品。

讓我訝異的是師傅的堅持,

這裡的蛋糕不是擺在冰櫃中讓人隨意拿取,

而是當你點了之後,師傅再拿出一整個圓形,

一片片切下、再放到盤中排整齊。

師傅為了讓顧客嘗到所有口味,

他會細心地記著,哪桌客人吃了哪些口味,哪些還沒嘗過,

讓顧客從頭到尾嘗一圈,再決定還想加點哪種。

而師傅在廚房不斷忙著做新蛋糕、忙著切片、忙著招呼客人。

師傅的細心,讓我驚訝不已,低調小店背後竟是如此堅持品質,

一年兩三次,放假回高雄,一定找貓貓到雪丹吃個過癮。



某個颱風天,我們在雪丹有著海市蜃樓的奇遇。

記得這天風大得連站都站不穩,卻怎麼也想吃蛋糕,三人來到了雪丹,

師傅說許多客人抱怨只有甜食太過無趣,正在嘗試菜單,

問我們要不要試試看。

於是出現在桌上的,是海鮮濃湯、義大利麵、香料烤雞腿,

也許只是師傅的實驗作,但品質和一般簡餐店不相上下,

吃完後又有蛋糕一片接著一片。

幾個月後再度造訪雪丹,問了接待的小姐,她說並無提供鹹食的服務,

讓我們懷疑颱風天的那餐,究竟是真實還是夢境?



看來颱風天師傅的實驗,最後是失敗了,

但我想絕對不是口味不好,大抵是成本太高人力不足之類的。



某天雄商店關門了,幾個月後造訪雪丹本店,得知的是漢神附近BlueBerry蛋糕吃到飽開張(2005)。

我們又再度成為這間吃到飽店家的老主顧。

一年後,BlueBerry再度關店,又只能回到雪丹本店,買八吋的圓形蛋糕,

但某日雪丹本店竟也開始蛋糕吃到飽的下午茶服務。

去年(2006)臨出國之際,與朋友約著在這裡吃個痛快,

也算是離開高雄前的一種個人儀式吧。



2007年九月回到暌違一年的高雄,

心中念念不忘要到雪丹吃下午茶,

但卻害怕在京都吃過太多高級且精緻的蛋糕,

我的嘴裡會不會容不下雪丹的極簡純樸?



某日中午十二點,一如往常,帶些膽怯地按下雪丹門鈴,

面熟的阿姨開了門,告訴我們已沒有下午茶的服務,

阿姨說:啊弟弟最近在附近開了間店。

我們也來不及細問,阿姨在紙片上寫了個地址遞過來,

她看來有些倦意,立刻關上門回去休息了。

原來的雪丹到底還有沒有營業呢?若有的話,應該是兄弟檔的哥哥繼續在做吧。



沿著紙片上地址找到的,是這間「巷內民宅」。

不起眼的門面及小小的招牌,是雪丹一貫風格,

一經過門口馬上就辨識出來了。

打開門迎接我們的,是好久不見的師傅,還有位可愛的姊姊,

心中暗想大概是師傅的女友或老婆,一同獨立開店奮鬥。



  



店內提供幾款八吋生日蛋糕,需訂購,彌月蛋糕則要十條以上才能製作,

另外提供各種八吋波士頓派,

簡單不加任何裝飾的波士頓派,是鬆軟的海棉蛋糕,

裡面夾上各種口味奶油餡。

價錢更令人心動,最便宜的原味波士頓,八吋只要120元,

其他價格約是130、150、160,

最高級的波士頓派,夾滿了豐潤的草莓,八吋只要220元。



興奮之下,二話不說就選了個波士頓派帶走,回家嘗了一口,

味道與以前雪丹時期一般,蛋糕鬆軟、甜度適中,奶油不膩,

八吋、剛好切作八等份的波士頓,兩個人沒幾口就分完了。



在京都嘗過那麼多精緻高貴的蛋糕,回過頭來依舊能夠接受這裡的蛋糕。

我對蛋糕作法以及種類一竅不通,唯一稍稍自豪的,是對甜食的熱忱不輸人,

幾天沒嘗到蛋糕就會渾身不對勁,連續幾天以蛋糕為主食,我也甘願。

在日本吃到的美味蛋糕,有一種是甜度較高、適合配茶,且密度緊實、夾層細緻,

師傅似乎把所有的精神及功力,都凝聚在那麼小小一個四方體中。

雖然幸福,但頂多吃下一兩片便已足夠。濃純的起士蛋糕大概屬於這種。



另一種是密度鬆軟,用料自然,甜度適中,

不知不覺就會一口接一口,一下吃掉一整條蛋糕捲也不嫌多,

胃袋仍然舒服地像端坐在雲朵。

我在九州湯布院曾排了好長的隊伍,買過一次極品蛋糕捲

兩人把蛋糕捲當晚餐,一瞬間橫掃而空,吃完還嫌不夠,貪婪地後悔買兩捲太少。

雪丹的用料當然比起湯布院略遜一籌,

技術也無法相比,例如海棉蛋糕氣孔不夠細、口感不夠均勻,

但基本上與湯布院的蛋糕捲,大概屬同一種類,自然舒適。



技術及用料不夠上等的蛋糕,

則是精緻不夠,密度雖不緊實,也不屬於鬆軟口感之流,

食用完後嘴裡還有不自然的酸味或澀味,

一般坊間蛋糕吃到飽大多屬於這種,

望著冰櫃裡的蛋糕,取之不盡食之不竭,雖然是有種快感,

但餐後卻留不下任何韻味,只覺得胃袋太沉重。



離開了日本那五花八門的甜食,的確依依不捨,

但回到高雄仍然有巷內民宅的波士頓派陪伴,不僅便宜,又能輕鬆享用,

也稱得上是生活的一份慰藉。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我論推行藝文活動之困境





圖為京都四条‧南座



和幾位朋友私下時常討論的,

是感慨於大眾媒體關注吃喝玩的時間,永遠比藝文報導來得多,

藝人誰與誰分手、誰與誰拍拖,

比起國際性音樂家來台演出還要重要。 



我倒不責難這種現象,應該說,

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現狀,

我們目前正處在這種層次,仍然是個開發中國家,

並非能夠立即改變。只願情勢能往好的地方去。



台灣經濟發展起飛快速,歷史定位又曖昧,

傳統文化紮根不深,甚至所有事物只要扯到政治主權,

就連台灣的傳統文化究竟為何,都答個不明確。

日本人在生活中實踐茶道精神、參與祭典傳承文化,

歐洲人把歌劇當作日常休閒娛樂,

不是什麼他國人民生來就優雅,

而是這些東西,建立在他們的國家、民族之上,

或反過來說,他們的民族性、表現方式,建立在這些傳統文化之上,

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京都的傳統藝能工作坊,能樂老師在介紹時說了,

他認為能樂的內涵,「只要是日本人,都能懂的」。

即使聽不懂古語、摸不透能樂師舉手投足的象徵意義,

因為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和」的境地,

身為日本人就該自然而然有所感應。

就像身為日本人,看到「八」字型,必定聯想到富士山,

日本料理中少不了壽司,是種不用多加言語的默契。 



台灣人卻還未找尋到這種,能夠全體一致通過的「默契」。

音樂系學的是西樂、美術系學的是油畫、戲劇系用的是西洋戲劇理論,

這些東西本就不屬於我們的民族,

台面上最熱鬧盛大的藝文活動,都不是與我們生活,或是民族性深層最貼近的,

若要理解、熟練,得費些心力去透徹。

而不像日本人想理解日本傳統文化,

只要一如平常生活,幾乎就能懂得。

當然這裡指的是最一般的日本文化,

茶道、日本畫這些需要技巧訓練的,要熟練得花工夫,

不過若學習的是與自己民族性最貼近的文化,

比起出生在台灣,學習西洋文化這種跨了兩個洋的隔閡,

想必能夠更快抓住精髓。 

在這種前提下,台灣的藝文活動,與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

可以說是兩碼子事,更可以毫不相關。 



欣賞藝術作品,有一個重點是,

能不能從作品中,找到與自己生命經歷相關的元素,來產生「共鳴」。

對於一個未曾接觸過西洋古典音樂,從小居住在台灣的人來說,

當他第一次聽到莫札特、巴哈時,沒有共鳴,我想並不意外。

但若他生長在維也納,四周充滿的是哥德式教堂、巴洛克建築,

就算他摀起耳朵從來不聽音樂,

當他第一次接觸巴洛克文化中所發展出來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必定能夠將那種炫麗、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與眼前充滿華麗裝飾的巴洛克建築作聯結。 



就因為政治、環境幫不上忙,在台灣推行藝文活動更為辛苦。

「我何必掏錢去欣賞一個,與我的生活、生命經驗無關的東西?」

所以有沒有辦法吸收這些藝術,並沒有優劣之分,

完全是個人經驗、生活環境,所造成的接受度不同。 



對不接觸的人來說,藝文活動可能像是一道牆,

他們不清楚牆內的人在做些什麼,

而牆內的人有些出自孤僻、自我保護,只在牆內搞創作,

有些出自莫名的自傲,因為我懂而別人不懂,

乾脆把藝文活動塑造成中產階級的品味格調,

往往成了無聊的自以為是,更排拒他人在外,

有些敞開門回應牆外的人,反應卻好壞不一。



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太安逸於現狀而不想改變,

或是有太重的先入為主觀念,

不認為自己應該接觸其他領域,了解其他人在做些什麼。



回到文章前面所提的,大眾媒體疏於宣傳藝文這件事。

就因為參與的人是小眾,

媒體自然而然會選擇更大眾的題材來播報,如美食、溫泉等,

就因為媒體不播報,造成藝文活動的宣傳效果更不好,

參與比例仍然無法提高。這是現階段無法突破的惡性循環。 



如何推廣藝文活動,仍然是個無解的問題。

但各時代本來就需要各種有心人,秉持著熱情來做一些社會回饋。 



如果您有心,請不吝將自己參與藝文活動的美好經驗,分享給周遭的朋友,

如果您有心,請多敞開一扇門,聆聽其他人的聲音。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賎の小田巻」―靜御前‧義經





照片為義經渡過童年時代的京都‧鞍馬寺



「静や静 静の苧環 繰り返し

    昔を今に なすよしもがな」


靜御前。

是日本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源義經的愛妾,

也是我今年酷暑,在日本傳統藝能營裡苦練了三週、用心經營的角色。


白拍子,這是一種陪酒、並戴著烏帽子、扮男裝獻舞的職業,

靜身為白拍子,必定是美人,但卻逃不了身份卑賤的命運。

據說京城百日旱災,聚集了百位白拍子跳舞祈雨皆無效,

靜只要輕輕一舞,就連下了三日豪雨,因此靜得到日本第一白拍子之名。


在壇之浦一役中滅了平家,凱旋歸來的義經,就這麼與靜相戀了。


日本舞踊的集中訓練,我所要演出的是「賎の小田巻」(也做「静の苧環」,讀音相同),

大約七分鐘版本的獨舞。起初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一概不知,

只是跟著老師的動作,隱約感受到動作所透露出柔中帶強的氣勢。

日本舞踊分做「舞」及「踊」,「舞」較柔,「踊」較輕快,

「賎の小田巻」便是介於舞及踊當中的表現法,

據習能的友人說,倒覺得其中不少動作與能相似。


後來讀了這首歌的故事,才懂是如何刺心椎骨,

也難怪起初老師總嫌我力道不夠、腳步不穩,一整個看起來很弱…。


靜失去義經音訊時,其實已懷了義經的骨肉。

此時,義經的同父異母兄長源賴朝,也正是當時鐮倉幕府大將軍,

一度想取義經性命,因此找來了靜,欲探義經下落。

但靜的身份低下,這種身份是無法晉見賴朝大將軍的,

於是賴朝藉口妻子北条政子想欣賞靜的舞姿,

實際上是要藉此次機會,斬去靜肚中的孩子。


靜抱著必死的覺悟來到鐮倉幕府。


出場時,我必須走過一段直通能舞台長長的橋,

保持著身體平衡、腳步穩健。

接著在舞台中間跪下,緩緩道出:


「これは静と申す 白拍子にて候

    さても此の度 鎌倉殿ご所望にて

    妾にひとさし 舞ひ候へとの

    御事にて候」


身為白拍子,受將軍傳令,不得不當作恩典,獻上一首舞,

靜所獻上的,不僅是舞,還有自己的性命,

以及所愛的義經,唯一遺留下來的孩子。


日本舞踊對我來說最大的難關,是身體重心的運用,以及如何記住動作。

還記得頭兩天的日記我寫著,我好想哭,卻沒有時間讓我哭。

我對肢體語言一向不拿手,運動神經更是零,

對工作的完整度又有潔癖,無法達成老師嚴苛的要求,壓力非常大。

每日兩小時半的課程、兩小時的練習,以及京都炙暑下的腳踏車來回,

根本來不及消化前一天的壓力,隔一天又被逼著在全班面前演出練習成果,

常常是動作記不熟,零零落落,

而老師笑著說:「這樣不行喔!」,比起責罵的壓力大概有十倍那麼重。



幾天後,不知是否習慣了,也懂了故事,

我與靜一樣,被逼著不得不上台跳,

咬著唇,就這麼認命了。


靜跳的是鶴岡八幡宮的奉納舞,八幡宮是源氏一族的神,

因此也是祈禱鐮倉幕府萬歲的獻舞,

靜卻在歌詞中,道出對義經的想念。

並且用巧妙的同音字,隱隱地用歌詞諷刺賴朝對她的所做所為。

賴朝的妻子政子,同身為女性,理解了靜的心情,在此放過靜一條生路。


靜的兒子出生時,仍舊逃不過命運,被拋到河裡,但這是後話了。


我的心中真有一個靜御前存在,

但那並不是我自己,只是我曾經演過她、放入自己的魂,體會過她。


最近電視台播放2005年的大河劇義經,

勾起我對靜御前的那份感情。

始終無法揣摩的,是靜怎麼地堅強、怎麼地有所覺悟,跳出那隻舞的呢。

而我又是怎麼挫折、怎麼地克服那三星期的呢。


想到這兒一陣難過,

不知悲傷的是靜御前的身世,還是當時咬緊牙關也要撐下去的自己。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裏千家茶道‧茶會



  

在京都市國際交流會館學了半年(兩期)茶道,

前三個月學習當客人的禮儀、後三個月勉強把主人的泡茶程序記住。

離開京都的前兩天,正好是上期茶道課的最後一回,

交流會館辦了個小小的茶會,邀請外國朋友來體驗日本茶道。



我喜歡推薦大家到交流會館體驗茶會,

因為不參加過一回,真的無法清楚日本茶道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若要參透箇中奧義,就不是一兩年、甚至五年、十年,可以道得清的了。



大學時曾學習過最基本的禮儀,但並未熟悉,

那時期末擔任茶道表演的主持人,

說起茶道培養身心、讓人學習對事物的愛惜,這些台詞當初背得滾瓜爛熟,

真要親身體驗又是完全不同的。



在茶道課上,老師從來不說我們該從茶道之中學習怎麼樣的精神,

總之一切照做,不問理由地模仿著做,

用錯誤的手勢拿道具是不行的,因為道具容易受損,

踏錯腳步、或身體角度不對,是不行的,因為不優雅。

本來我也不清楚這些優雅、不優雅的標準在哪裡,

但當你習慣這一切煩瑣的程序之後,

自然地拿東西時會多一份謹慎,

身形動作會更穩重、更漂亮,不像未經過拘束前的彎曲扭捏,

不僅面對茶道時如此、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

這些是我在茶道課、以及日本舞踊課中,

用身體記憶而來的經驗。



日本文化注重「型」。

也難怪許多人批評日本人是有禮無體。

這不過是民族性的不同,何來是非之有,

而這種注重「型」的觀念,倒讓日本傳統藝能近乎完整地被保存了下來。

如同能樂,幾百年來代代傳承著這用型規範出來的表演方式,

於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能,據說與四百年前,差異並不大,

四百年前的音樂、舞蹈、人類的感情表達,超越了時空,重現在眼前,

這是日本傳統藝能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也是在其他民族身上很難見到的特質。



以傳統藝能來舉例,狂言便是由一個個的「型」所串成的。

表現笑,有一定的動作及聲音,用扇子來演倒酒,有一定的手勢及角度,

當然除了傳統演目之外,也有創新表現的狂言,

即使創新內容,裡面的動作還是脫離不了「型」的範疇,

學習了「型」,將一個個「型」貫串起來,再加以變化。



茶道也是由型所構成的。

進茶室有一定的規矩,不能踩到塌塌米的線,一定要用右腳跨過,

到了「床の間」要先對掛軸與花瓶行禮,接著欣賞,再行禮,諸如此類。

泡茶的程序更繁複,先是右手扶碗左手接、放到左側後再用右手取下「棗」,等等,

初學時先不問「型」的意義為何,待一切熟練之後,自然懂得,

像是先移開這、再取下那,這一切動作,都是有道理的,

例如是為了不損傷器具、或是能讓動作更流暢順利,等。



日常生活皆是。

飯前飯後的招呼語「いただきます」及「ご馳走さまでした」,

前者是表以感恩的心來接受這些食物,

後者則是感謝您四處奔波為我準備餐食。

日本人在生活中反射動作似地重複著這些「型」,

實際上「型」的背後皆有意義,能不能識得這些意義,

用「心」來實踐這些型,才是真正該學習的,免得流於「有禮無體」。



那麼,省去煩瑣的禮儀介紹,簡單列一下茶會流程。







客人所需的道具有三樣,照片右方那隻竹,是未敞開的「扇」(おおぎ),

進了茶室人人平等,武士不佩刀劍改用扇子,

左方白色一疊、以及長形小枝,是懷紙(かいし)及揚枝(ようじ),

懷紙用來盛和菓子,揚枝則是小叉。







進茶室後,先到「床の間」(とこのま)行禮,賞掛軸及花。

插花的不稱花瓶,稱「花入れ」(はないれ),

接著入座,打招呼,待端上菓子後,即可用上述道具享用。







此時主人會進來泡茶,這是主人泡茶的地方,

左方是燒熱水的「釜」(かま)、右方黑色的「棚」(たな),

置放著藍白瓷製的「水差し」(みずさし),裡面放水,

棚上擺的是放茶粉的「棗」(なつめ)。



如前所述,在實踐了「型」之後,剩的就是融會貫通。

享用完茶後,此時可欣賞茶碗、聊陶瓷、聊道具、聊茶、聊天南地北,

茶會並非忙著把所有流程、所有「型」實踐一遍就結束,

重要的還是在人與人的交流,這才是茶會的本意。







這是類似廚房的地方,也是茶會的後台,稱「水屋」(みずや),

在這裡做準備、洗滌道具等。



每星期一次的抹茶及和菓子,已經養成了生活中喝茶的習慣。

為了怕回台灣後對抹茶念念不忘,特地購買以下道具組帶回家,

若想在家享用抹茶,備妥以下道具即可。



如刷狀的稱「茶筅」(ちゃせん),刷茶用,

據說拿來打咖啡可可奶泡也好用,

竹枝稱「茶杓」(ちゃしゃく),舀茶粉用,

另外還需茶碗,漂亮的碗價格不低,

便拿家裡大小適當的飯碗充當了。



茶粉買的是宇治小山園的「金輪」,20g是1260円,有中上品質。

茶粉的選擇很簡單,越便宜越澀、越貴越甘甜,

金輪不澀、稍帶甜味,已比許多路邊茶房用的茶來得好。

曾受友人宴請,嘗過小山園最高等級抹茶,20g要4200円的「天授」,

完全不苦,香甜味極重,據友人道,當次用的水質並不好,

否則更為香濃,實在可惜。







註:

1.

京都市國際交流會館(南禪寺附近)持續舉辦茶道課程,

而每回茶道課,皆開放外國人體驗茶會,一回500円,附抹茶及菓子。

雖然只是學生們的練習,但也足夠體會茶道風情,

可上網查詢茶道課程時間表,及會館連絡電話。



2.

和服是請學妹小霖幫我穿的,她在京都做和服出租的生意,

這次還用了小霖的秘密武器,連續好幾小時在外、上下公車,

蝴蝶結都沒有變型或散掉,實在高招。

謝謝小霖囉!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Doco@高雄






Doco@高雄,一切皆好。

文章的開頭要與所有關心我的朋友們說聲謝謝,

陪伴在身邊的、時常見面的、網路上聊的、未曾謀面的,

若不是你們的支持與鼓勵,京都一年並不會如此地多彩多姿。

其實已經回來一週了,卻不怎麼發聲。

陪家人、玩小狗、拿起書讀、接了個臨時翻譯工作、還參加了個婚禮當司儀,

偶爾造訪住家附近那些一年多不見的,好似改變卻又沒怎麼變化的小店。

原諒我沒有即時與朋友們連絡,因為自己心中好像有什麼情緒還沒準備好,

所以我還不知該如何打理身邊的一切。

回來幾天,坦白說心情很矛盾。

一切可能想像到的文化差異及衝擊,

沒想到那麼快就在我身上發生。

畢竟台灣的一切尚在起步,習慣了京都一年,

突然回到高雄的生活,那種差距總是令人些許失落。

紛亂的交通,吵雜的街道,

抬頭望不到藍的天,等不到的高雄市公車,

偶爾遇上說話大小聲的店員,

或是付出與所得不成正比的地雷餐廳,

這些鳥事差不多在一個星期內都遇過了,只好一笑置之。

先是受到這些爆炸性的衝擊,接著一點一滴拾回我所愛的家鄉的好。

仍有許多開心事。

原來我們的街道那麼多顏色,雖然多得有些雜,甚至亂,

但這些爭相競豔的七彩看板,

好似台灣人強韌的生命力。

原來高雄環著那麼美麗的青山,

藏在街道巷弄中,被空氣汙染薰得帶些灰黑的寺廟,其實好漂亮,

以前因為太熟悉而忽略的小細節,

現在都在我視線內被放得好大。 

有許多進步悄悄地在發酵,

總的來說我仍抱持樂觀,我會一直站在這片土地上望著他漸好。

那麼,我將繼續待在這兒,一直一直。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淺談日式用餐禮儀





之所以「淺談」,而不「深談」或「專談」,        

是因為我也沒受過什麼正式的日式禮儀教育,

這裡所說的只是日常生活中最一般的禮儀表現法,

是一年的京都生活經驗得來的。

因此有錯或有需補充之處還望指正。



日本文化中西式及和式分得很清楚,

這點反映在生活上的各層面。

在日式的餐廳或料亭用餐,塌塌米以及滿桌的杯碗瓢盆,

高級一點侍者還會到玄關正座鞠躬並接待。



以下簡單介紹日式料亭赴宴時,台灣人較不清楚的細節:



服裝:一般的外出服即可,但要避免與和式建築及塌塌米座席格格不入的穿著。

        另外,座席需脫鞋,因此要注意鞋及襪。



時間:要嚴守預約時間。會席料理是一道道端上的,

            注意全員送來前不可自行開動。

            尤其是餐前飲料,日本人的習慣是所有人的都端上後再一同乾杯。



玄關:日本人習慣在玄關脫鞋後,將鞋頭朝外擺好。

            侍者若在玄關正座鞠躬,請不要太受寵若驚而不知所措,

            對傳統塌塌米生活的日本人來說,這是一般禮儀。

            進入玄關後,會有人來接待,請於接待者後面兩三步的距離前進。

            入席時盡量不要踩到塌塌米邊緣黑線,這是和式禮儀。



入座:日式料理多是「座敷」(塌塌米座席)。現代人並不太講求正座,

            但剛入席時,為求禮貌,一般皆會先正座,待打完招呼後再改變為輕鬆的坐姿。

            若途中有賓客來訪,起身正座更能顯出對賓客的禮貌。

            若有招待客人,需請其坐在「床の間」前的上座。



拿筷:日本人筷子是橫擺,而且有正式的筷子拿法,以下圖示說明。

   這是筷子擺在筷架上的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B__________A_______

                     |


   a.右手從A點上方將兩隻筷子抓起,手背向上

   b.左手從B點下方將兩隻筷子端起,手背向下

   c.右手手背向下,從筷子右端下方將筷子端起,成為一般拿筷姿勢


   基本上現在茶道還是用這種拿筷方式,

   一般人雖不拘泥,但一些比較有教養的家庭,還是會注重這種拿筷方法。

           筷子不用時要放在筷架上,若無筷架,可用筷子紙袋自己折,

           不可以直接橫放在餐具上。



倒酒:日本人會互相為對方斟酒,記得倒酒時兩手拿酒瓶。

            另外遞東西也是,用兩手拿才是有敬意的作法。

   我曾經因為沒有跪下來用雙手把物品交給助教,被日本舞踊的老師狠狠唸過幾句。



用餐:正式料理的碗盤有分可端到口邊吃的,以及不能端起的,

   基本上就是看碗盤的大小方便與否,真要分類很細,

            原則上只要是適合端起的大小,就可拿起來吃。

            如湯碗、小碟等。大盤或碗不可端起來吃。絕對不可低頭以口對餐具。


   若想要更講究,便是在拿取餐具時,注意雙手的四隻手指並攏,

            視覺上會優美許多。


     食用生魚片時,先將芥末塗在生魚片上,

        再用生魚片去沾醬油,並將醬油碟拿至嘴邊食用。

           (台灣一般的習慣是將芥末混在醬油裡面)


           附有蓋的碗,將蓋打開後,反過來放在餐具的外側。

          食用完後蓋回原來的樣子,將蓋與碗稍微錯開。

          不要把餐具疊在一起,很可能會傷害到餐具表面。



藝妓:若藝妓入席表演時,請停下用餐及談笑,觀賞表演。



其實日本的傳統世界,有許多共通之處,

例如茶道裡的許多禮儀,在用餐時也通用,

或是能劇有許多動作是由茶道得到領悟的,

日本舞踊,有些肢體動作又與能劇及文樂有異曲同工之妙,等等。

雖然學了這套不一定就會那套,

但畢竟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這些動作背後所求的精神,可以說是一致的。



至於京都的料亭,許多都要介紹人或介紹函才能預約,

主要是京都傳統產業做事非常保守,

因為他們是規矩很多的世界,只怕隨意收客,

對方不懂規矩,而破壞原有的制度或品質。

雖然覺得難以進入那些世界,實在覺得他們太過做作高傲,

但也無可否認,若他們並非那麼堅持,

祇園,甚至整個京都,可能已經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