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編年體時代





今天猛然發現自己早已進入「編年體時代」。



編個什麼年?

話說當我仍是二字頭前半,與長我十歲的友人聊天,

聽他憶起舊時,總是愛用「1998年的時候我做了什麼」、「1995年時我去了哪裡」,

當時覺得好笑,因為我總說「在我高三的時候」或是「當我進大學那年」這類的用法,

覺得用年份來數日,似乎有些太誇張或太過刻意,又不是在撰寫史記。



幾年後,當我憶起舊時,發現用自己的讀書經歷來數日,

竟已太過漫長或破碎,而不堪使用。

例如「當我碩三交換學生到京都那一年」或是「當我從京都回到台灣等著考論文的事實上已經是碩四的那一年」,

甚至是「當我考完論文畢業等著留學考試而先暫時工作的那一年」,

用那麼多字詞來修飾一個「年份」,也太過饒舌,

於是決定改口,「2006年,我第一次來京都交換學生」,「2007年末,我回台灣等待論文口試」,

「2008年,我畢業了等著出國留學」,我發現這種表達方式還真為暢快!



原來數著數著,數過了畢業又入學,數過了考試及工作,

數了那麼一大圈回來,我還待在學校。



也不是想逃避工作,賺錢的確有種腳踏實地的成就感,

但學習帶來的快感,目前對我來說魅力大於賺錢,

因此我選擇利用獎學金讀書,再加上接一些翻譯零工,

這種既不愁餓死又可以吸收知識閒時外加異地旅遊的好方式。

當學者?想都不敢想,我不是好學,只是愛玩耍而已。



閒話暫休。



總之當我走過的年月,已經從屬於個人的學歷,

向外擴展至與社會有所連繫時,

用讀書經歷來數日的方式已不敷使用,

因此轉成了以時間為經、記事為緯的編年體,來敘述自己。



不知是不是因此與社會接了軌,

漸漸對於人活在世上這件事,人處在社會這件事,

比較有種責任感。我並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活,

我可以是自我的中心,但我絕對不是世界的中心,

是身為家族的一份子、社會的一份子、宇宙的一份子而誕生,

思及此,便有種得好好過下去,並讓身邊的人也能開心,的使命感。



2010、2011、2012...我繼續數著我的編年體,

以年份為經、記事為緯,原來編年體的「編」字,

便是如此編織出一頁頁、一本本的人生篇章。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門開了,繼續說





好久沒有文字。



前陣子煩擾著心境上的忙碌、生活上的忙碌,

每天說得很多,看得很多,記得的卻很少。



還是來如流水帳一般紀錄吧。



七八月的能樂課程

九月底的考試

十月底偷偷返台探親

十一月四國日本箏示範演出、三味線教室發表會、參加了有趣的茶道檢定考

十二月九州口譯出差、日本友人婚禮、接著大病一場



忙完了,停下來了,我想著,



沒有餘裕文字的生活以及心境,是不對的,就算再怎麼匆忙度日,

至少對我而言,必須有所生產,才有收穫。



於是,門開了,我打算在這裡繼續喃喃。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天保山遊克林姆





三多利美術館[天保山]

克林姆、席勒 維也納世紀末展

2009.10.24-12.23




就是這樣一張海報,讓我幻想著被克林姆作品環繞身旁的情境。

傳單、文宣介紹,重點極力放在克林姆及席勒,及海報上這張名作《女神雅典娜》。



二話不說前往大阪。

展場逛了三分之一,雖然有許多經典作品,卻不見克林姆蹤跡,

正在納悶時,只見拐彎處排長龍,原來許多觀客排隊等著一睹風采。



對克林姆的印象,大概是不亞於日本狩野派的金碧輝煌,

以及那伸長了脖子、充滿浪漫且濃情蜜意的作品《吻》。

曾見電視介紹,徹底剖析克林姆《吻》,

說那華麗的金色世界、以及平面及裝飾性風格的構圖,

其實來自於日本浮世繪,尤其是琳派的影響。



展出的畫作並不多,五、六幅,每幅卻都能給人印象之深。

有的是畫中有框、框中有畫,畫中的框,框外框內是兩種筆法兩個世界,

有的是畫框自成了奇特的半圓,畫中人有立體感,背景卻是一片金色燦爛,

似乎連我身處的時空都隨之錯亂。

還有用畫框木頭,將畫切成奇異的三等份,左右兩等份有著類似日本屏風的背景,

中間卻是西洋風格的畫,好似從一個奇異的視角在窺視世界。

每個作品似乎都像在訴說一段神話故事,等著觀客運用想像力去體會。



但克林姆及席勒的作品,事實上並不多,大概只佔展場四分之一,

當下其實好生失望。



逛完畫展,照慣例在美術館賣店轉了一圈,想買張明信片留念,

卻怎麼也挑不出中意的。

雖然早就知道印刷品總是失真得多,

但卻頓時領悟,這項法則尤其能夠用來形容克林姆。



克林姆的繪畫特質,不知怎地,到了印刷品,

竟然完全表露不出魅力!



回頭細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大量使用金箔,在印刷上容易失真。



二是平面表現手法。

他的作品常有將平面表現(據說是受浮世繪影響)及西洋透視法融合在同一個場景的表現方式,

這種平面融合立體的表現,若是印刷在書本上,由上往下俯瞰,不容易體會。



三是畫布形狀。他的作品畫布形狀,常隨著主題而有所改變,

據說肖像畫使用正方形,而不是傳統的長形,

是為了讓中間主角人物的兩旁,背景有更多空間可擺放裝飾,

這些平面裝飾,和呈現立體的畫中主角,形成了一個奇異的對比。

當然畫布的形狀更難以表現在刊物上,可能只會被當作美工排版時的巧思而已。



四是畫框。現場注意到了幾幅畫的畫框,

都是配合主題而設計過的。有些畫框上還寫了與作品相關的字詞,例如以下這幅《女神雅典娜》即是。







但印刷品上卻常省略畫框。

甚至有一幅作品,特地用木頭框將畫布框成三等份,製造出視覺效果,

在畫布上的這兩段木頭,印刷時卻被省略,而效果驟減。



回想至此,便感這次的觀畫經驗,實是滿足的,

即使只是幾張圖、幾分鐘,只佔了人生中的那麼一個瞬間。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譯作]東京達人遊京都─京都的火水物語





書名:東京達人遊京都─京都的火水物語
(以上點選可連至天下網路書店)
作者:麻生圭子
譯者:Doco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9/10/07
原書名:東京育ちの京都探訪



翻譯散文類的書,是第一次。



在我的認知中,日語書寫,是抽象且具想像力的。

(當然這不包括論述性的文章,論文常常是為了把話說清楚,

日文版的篇幅硬是比中文版厚上了好幾頁)

日文的書寫,尤其散文,常常是話只說明了百分之七十,餘下的,

可能是主詞不明、或是跳躍性的比喻,

接著便要讓讀者自行「腦內補完」。



有些譯者僅譯出那字面上的七十,那麼中文便不通順,

有些譯者增補至字面意義的百分百,那麼便扼殺了讀者的想像空間,

這便是同為村上春樹,隨著譯者不同,調性也完全改變的原因。

我總試著譯到八十五、九十,剩的空間還能讓讀者喘息,也不至於文不達意。


譯此書時,這便是我最大的課題。

麻生小姐也許因為曾擔任作詞者,比喻及聯想的功力深厚且生動,

好幾度讓我抓摸不到她想比喻的模樣...,

就算字面懂得,背後的意義仍抓不準,

只得多查字彙、多推敲其意,再用自己的詞語表達出我的理解。



難怪翻譯常被說是二度創作,因為我承認我所書寫的,

是我理解之後的表現、是經過我腦內消化所產生的──

表現出來的,與其說是麻生小姐心中的風景──也許說是我心中的風景,更為貼切。



表現出來的這片風景──有我熟悉的京都──

京大門前吉田神社、祇園祭町眾喧囂、住所附近下鴨神社、茶道課的爐與風爐...,

也有完全陌生的──愛宕山、廣澤池、妙心寺...。

當然,我不敢說我的理解或想像,完全是對的,

只能試著譯文時,在心中用力刻劃、描繪、在心中構築作者所見,

譯完之後餘下的,便是把握在京都生活呼吸的這幾年,親身走一遭來驗證了。


譯者書外註一:


書名雖然有旅遊導覽的味道,但其實是本頗富知識性的散文集。

與其分類在書局旅遊區、也許「旅遊文學」區更為適當。

當然,應總編要求,我附上了觀光導覽說明,

把此書當作深度京都導覽,也許較一般旅遊書,更有樂趣。



譯者書外註二:
譯者介紹有些許錯誤,在此更正。其一、譯者在師大待不到一年。其二、譯者在師大主修作曲,並非大提琴。

譯者書外註三:

翻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若有建議或批評指教請來信。謝謝。

docowang@gmail.com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京]Mariage Frères





Mariage Frères

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区河原町三条下ル

山崎町BAL 1F

Tel . 075-255-5591 



本來對茶也不該有太大執念。

嗜好品這種東西,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坑洞,

就在眼前,看你願不願意往下跳罷了。



跳下去的結果就是,把自己能做的選擇越逼越少。



像是我無法掛著太差的耳機聽古典音樂,

那種特價1000円一片的古典CD聽了會讓人生氣,

真正感人的戲劇或電影沒幾部、花錢踩地雷只能當教訓,

便利商店的蛋糕早已不堪享用,

簡餐店的附餐飲料,不論是咖啡還是紅茶,都只能閉著眼睛當作沒感覺一口吞下去。



鑑賞能力提升了、生活品質變高了,

荷包緊縮了,我依然是個沒有收入的混吃混喝窮學生。

還好我家老爹也是個重生活經驗的高手,在能力範圍許可之內,

要我在日本盡量多吃、多看、多走、多嘗試。



日本有一個好處,花多少錢,就能享受到多少程度的生活品質。

簡單來說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品質與價錢絕對成正比。



在台灣可能是選擇不夠多、也可能是較高水準的品質總是漫天開價,

花了錢卻沒有應得的水準、或想享受高品質卻無從買起的事件,時而有之。



回歸正題。



有次提到喜愛奶茶,某位日本網友就介紹給我,

在京都喝茶,就該去Mariage Frères。



身旁幾位友人或前輩,對茶都很有心得及興趣,

問了一下Mariage Frères果然評價很高,值得造訪。







河原町上的山崎町BAL,樓上有MUJI,

一樓的這間Mariage Frères,席次不多,但茶葉種類十分驚人。



擁有世界35個國家、500種以上茶葉的法國百年紅茶老店─Mariage Frères,可說世界聞名。

日本有13間店舖,台灣雖無正式進口,也有些茶店自己引進Mariage Frères的茶葉販賣。

例如台北的「
灑綠茶館」。



踏進門會先見到販賣處,這裡多種茶葉皆可自己動手試聞,

還有各種壺、茶罐等器具,尤其是茶罐特別可愛。



  



門外櫥窗擺著春季限定的「SAKURA」,是綠茶灑落櫻花瓣的季節商品,

包括器具、茶罐等整套的組合。



店內座位並不十分寬敞,開放空間較缺乏隱私,

若客人較多時,坐起來大概不太舒服。

但當天客人不多,而且用中文交談,管他旁邊坐誰呢。



到了店內坐下,服務生送上的是上百種茶品的菜單,

以及一本法國紅茶入門手冊。對MENU若有不解之處,

可以翻閱介紹手冊做對照。







本以為店內享用的茶葉並無那麼多種類,

三四十種大概就夠頭痛的了,沒想到竟是如此齊全,少說有四五百種?

茶MENU上主要是以產地分類,另外還分做早上飲用、下午飲用、晚上飲用等。



其實服務生大概早已習慣客人們點餐的猶豫不決吧,

只要開口詢問,服務生便會主動拿茶罐供試聞。



由於沒有特別拘泥於哪種茶,

當同行學姊問起服務生
MARCO POLO ROUGE及MARCO POLO有何不同時,

服務生拿了兩個茶罐過來,我立刻就被MARCO POLO帶點甜的香味吸引了。



再到旁邊的蛋糕櫃選了一個看起來很美味的蛋糕。蛋糕一律735円。



    







MARCO POLO,是調味茶,取中國的花及水果芳香調製而成。

聞起來就帶有甘甜,入口後的味道,與聞起來的香氣一模一樣,

一直到吞下去,留在口中的香味,也絲毫沒有改變,

完全不澀、不留後勁,且香味從底層延續到上層,

雖不厚不濃,但卻很實在。



這才是真正的茶啊!



不必加糖,也不必加牛奶,味道就很足夠,

加了牛奶反而覺得破壞了原有平衡。



不過糖匙好可愛。







這塊是草莓慕絲蛋糕,原名記不得了,

上面的慕絲有著香濃的優格味,吃起來溫潤爽口,

這裡的蛋糕甜度也偏低,配起茶來恰到好處,

味道雖香,卻是輕盈的,不厚重,

與茶相襯,兩樣皆是主角,不爭著出頭。



蛋糕實在好吃!雖然以七百多的價位來說,貴了些,

但果然還是一分錢一分貨啊。







另外兩位朋友都點了以下的焦糖蛋糕。

中間的口感有如蒸蛋,很有趣。







茶壺穿著銀色盔甲,打開後裡面是這個樣子。

保溫作用的確好,在店裡坐了兩個多小時,

到最後一滴茶都還是溫的。







一壺茶、一塊蛋糕,1680円。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享受這種高品質,只是把自己生活中的選擇逼死。

「以後沒有好喝的茶及蛋糕,該怎麼辦?」



一般的蛋糕店,咖啡及茶都不怎麼樣,

而有名的咖啡店(如INODA),卻又少了美味的蛋糕。

沒想到這兒竟能將蛋糕及茶做了美麗的協調。

雖然錢花得有些心痛,算一算,果然還是經驗無價。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只是記日



因為是星期日,所以縱容自己自然睡、自然醒。
下午原本的約取消了,我在家聽著德布西,
已經可以接受大白天裡的古典音樂這檔事,
不像之前莫名、沒來由地,只要被古典音樂挑起情緒激昂,
眼淚便要狂掉。友人說,那就白天聽吧,
聽、聽、聽,聽到麻痺為止,便能免疫。

然後準備考試。因為是假日,特意把讀書這件事的密度也拉得很開,
唸了一些便玩耍、煮個飯炒個菜、打掃,
在這期間不與人交談,包括斷了網路通訊,然後我的步調控制在自己。

想著該去百貨商場逛逛,也許購完物步出商場,
正巧能看到五山送火點燃,
心中的畫面是自己提著購物袋心滿意足而在路旁遠望。

怎知到了商場,才想起錢包中僅有不怎麼能成事的七十日圓。

逛了一圈嫌無聊便又回家,計劃泡湯,

便把冰箱剩菜翻出來,

硬是要湊成看似美味豐盛的隔日便當。

然後,朋友來電:「看到燃燒的大字了嗎?」

啊,原來我搞錯了時間,跨出陽台,已是熊熊火燄。

趕緊上網對你說:「開始了開始了。我家看得到大字。」
其實是帶些興奮的。想起十分鐘前才對你說,日本人好無聊啊,
每年為了做同樣的事而忙碌著,不知大家在興奮個什麼勁兒。

匆忙拿出久沒用的相機,自陽台拍了下來。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8月6日─T.T.T.成果發表會(能‧仕舞、地謡、小鼓)



Traditional Theater Training2009發表會
時間: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15:30入場 16:00開場
地點:京都大江能樂堂 免費入場


表演約兩小時,有學員們的結業發表,
包括能、狂言、日本舞踊、小鼓,以及老師們的專業演出。
表演途中可自由進出場。

兩年前參加這名為「T.T.T.」的傳統戲劇工作坊,
嚴格的三星期每日四小時訓練,學習日本舞踊,
讓一向手足不協調、運動神經不發達的我,
接受了一場身心的洗滌...。

其實兩年前是想報名能樂的,不知怎麼就被分配到日本舞踊組了。
今年二月接到傳單之後,因為眼前還有場考試,
於是用盡90%的理性把自己勸退。
直到七月初,報名早已截止,朋友來邀請,
說是今年人數少,問我還想不想參加,
因此那剩餘的10%感性就爆發了,立即衝往藝術中心繳交報名表,
終於參加了夢寐以求的能樂組。

若是直述結論,今年的肢體協調比起兩年前好很多,
我不單認為這是因為學過日本舞踊的關係,
畢竟還是差異很大的表現方式。
包括在人前動作、在眼光注視下表現,
比較不會慌了手腳,或是看不清自己的全身運作,
這應是心境上有所改變,關於這私人部份且讓我暫時保留。

倒是兩年前對「能」,是一頭霧水,
今年仍然是一頭霧水,但卻覺得能樂動作真是帥氣,
每日跳著跳著,雖然疲累,心情卻好了起來。

有趣的是,日本的傳統藝術,是用許多固定的「型」所串起來的,
而這些型經過時間的洗鍊,精簡成最漂亮、最不多餘的「型」式。
能樂組中有些西方人,由於體型以及原本動作習慣的不同,
他們做出了因為體型或習慣限制、而模樣特別的「型」,
雖然這在能樂中是不正確的姿勢,卻只是他們才做得到的,也是一種個性表現,
偏偏這些錯誤的「型」,在我眼中,就不美麗。

我試想可能有以下兩個因素。
一是,也許我已習慣日本傳統藝能的「型」,
二是,能樂真的抓到人類共通的美。
以上兩個因素都有可能,但如果二是成立的,
那麼能樂究竟是怎麼抓到人類共通的美呢?

雖然實際接觸學習了能,但他在我心中仍是一個神秘的藝術形式。

回歸正題。
我擔任演出的有以下三個節目:

能─仕舞‧経正
「仕舞」指的是能的其中一段落,以非正裝形式上演。
也就是我身著「袴」,而非正式演出和服及戴面具,
表演「経正」這齣劇的其中一段。

能─小鼓‧小鍛治

這是能樂後方伴奏的小鼓。兩年前也參加過小鼓課程,
今年聽到小鼓清亮聲響,果然忍不住又報名了,因此最近疲勞度狂上昇。

能─地謠‧猩猩
這部份是所有能樂成員及老師一同擔任後方演唱,
由其中一位老師,配合著我們的演唱,表演仕舞。

當日表演狀況如何,目前無法預期,
但還剩兩日的練習時間,我會盡目前所能做的最大努力而前進。

關於卷頭照片,這張是戴能面具的體驗,
一般來說面具會比人臉小,讓人臉下巴能夠突出,
表示這個角色是由「人」所扮演的。
但因為我的臉太小,造成了面具大小剛好,頗是微妙。
友人曰,戴上能面之後,比本人還正。

相關閱讀:
2007年
京都芸術センター「TTT」─日本傳統藝能工作坊
8月13日─TTT成果發表會
「賎の小田卷」─静御前・義経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映畫歌舞伎特別篇─坂東玉三郎&牡丹亭



松竹製作的歌舞伎電影系列,
在電影院上映,內容則是以歌舞伎為主的影片。
這次的特別篇,則是歌舞伎女形坂東玉三郎,
挑戰崑曲牡丹亭的影片。

作品分上下兩部:
第一部─玉三郎16 Days in 蘇州
第二部─舞台篇『牡丹亭』(2009/03/13~15日 蘇州科學技術文化中心)

坂東玉三郎(第五代)雖身材高挑(還稱不上高大便是),
但靠細緻容貌及優雅身段,不愧是歌舞伎當代名旦,
而玉三郎與崑曲的結合,奢侈地選擇了崑曲發源地蘇州,
遠渡重洋來的杜麗娘,自個兒唱、自個兒演、自個兒舞,
最具挑戰的果真是語言部份。

這場戲被稱梅蘭芳再世,扮相無庸置疑,
雖稍顯老態但的確端莊,
歌唱去除偶爾日式發音咬字困難,
可看出玉三郎在這部份下的苦功。
畢竟這高而渾圓、酥軟卻透心的唱腔,
與日式的醇厚共鳴不同,玉三郎卻以男兒身做到了。

而日本傳統藝能少不了的扇,握在玉三郎手中,彷彿帶入了生命,
如同由手心中長出來似的,
明明是不易完成的大動作、或是握扇方式在手中轉換了好幾次,
舞動如韻律、如流水,沒有任何的中斷停格不順暢。
 
日本戲劇以無數個型所串連而成的動作,
我常覺得適合定格欣賞,每個定格畫面都如此有架式好看,
但中國戲劇身段總是一連串的流動再流動,
(雖然都有日文稱為「見得」這種一瞬間靜止不動討來滿堂喝采的演技)
有點兒說不上來,但總覺得玉三郎還是有些日本戲劇身段的影子,
使得流動感少了那麼一丁點。

但總之是那麼一場過癮的觀劇經驗,即使是透過影片。
透過「電影」這個「畫框」來觀賞框中的畫──也就是現場演出的崑曲,
畫框總不免被經過設計,字幕旁白音樂等華麗裝飾花紋,
其中較惱人的是日本的電影配樂,雖然誇張渲染的確有擴大情緒的效果,
但太過做作的情緒,反倒叫人稍嫌噁心。

話題至此擱筆,再聊下去,只怕顯出筆者對戲劇概念薄弱而已。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生活無題



事情說清楚,很累,

而且現在的我總認為,

沒什麼絕對、也沒什麼事情可說得清楚。


不知這是超然的心情是成長或只是慵懶了、消極了,

我甚至自以為是接近「空」的又一步再一步,

例如沒什麼好爭、沒什麼對與錯,世事便是如此,

磨了一些銳氣,希望帶來的不是無所適從的低潮,而能夠有些睿智。


總期望自己像一塊海綿,

吸收且膨脹、無止盡膨脹,

卻也疑惑才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年齡,

海綿仍然吸收、卻少了釋放,會不會衰老太快?


身旁總有些活力或有夢想的人們。

聽著夢想時總是羨慕的,雖然我心中暗自打量現實並不如此簡單,

但相對於自己少了夢想,究竟是看透了現實的不妥協、或是累了、或是我能夠超然?

只好憑著直覺,憑著我對事物殘存的熱情,持續做下去便是。

累積儲存了,總有釋放的一天。


仍然,無論吸收或釋放,無論夢想與否,

期望自己五感清澈且深邃。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少了一些勇氣



京生活三個月。

前兩個月,我努力建立起生活,
包括以前的我很難做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固執。

整齊的房間、絕對的垃圾分類、盡量不吃添加物、
少用人工化學調味料及半成品調味包、吃自己做的麵包、
用量匙泡茶、用心學茶道及三味線、
正常作息、以及幾乎每星期三部電影。

我將隱性強迫症發揮致極,自以為這樣就會對自己好。


一切很滿足且順利,我偷偷自high過著屬於自己的小小布爾喬亞生活,
等到一切如我預期上了軌道,
卻發現少了什麼。我進入了嚴重低潮及失落。

擁有了自由、規律,
卻少了自信,以及不願讓自己後悔的衝動。

因為眼前生活有著圓滿的假象,
反而讓我慌了且無所適從。

於是強迫自己,報名了兩年前參加過的工作坊,
今年要挑戰能樂。
試試自己究竟能,不能。

我試著一點一滴重拾勇氣。試著找回屬於自己的顛沛流離。

一保堂茶記





一保堂茶舖



藉著台灣學生會辦的活動,參加了一保堂的迷你日本茶講座。

內容是介紹最基本的日本茶分類方式,並且試喝各種類。



日本茶都是綠茶,使用蒸煮的方式來抑制發酵。

不太回甘、也沒有撲鼻香味兒。

由上圖可知,主要分為「覆い下園」及「露天園」。



覆い下園─氨基酸增加、兒茶素減少,因此甘甜。

A.玉露

B.抹茶

露天園─兒茶素多,因此苦澀。

C.煎茶

D.番茶



先試了煎茶,這是採用露天園中茶樹較上層的葉片,

生產量佔了日本茶中的80%,

「芳泉」(100g/1575yen)苦味重,但味道非常厚實,

充滿整個口腔,是會令人喜愛的苦。

茶道除了一般常見的「抹茶」之外,其實還有「煎茶道」這樣的流派。

「煎茶道」指的茶,並非指此處「露天園中使用上層葉片製成的茶」,

而是相對於日本中世確立的「茶道」(抹茶)之外,

近世從中國傳來其他茶種的總稱。



番茶,茶樹較底下的葉片,苦味更重,

「若柳」(200g/945yen)不太討人喜愛,當然也有人特愛番茶這種苦味的。

因此番茶一般會加上煎過的玄米,成「玄米茶」,

或是將茶葉烘過成「ほうじ茶」(焙茶)。

京都人在正月時所喝、用來驅邪祈福的「大福茶」,

由於只是個商品名稱,內容則依店家有所不同,

一保堂所販賣的大福茶,就是用上等的番茶再加上玄米製成的「玄米茶」。



接著是玉露。這也可說是綠茶中的最高等級。

「甘露」(100g/4200yen)。

由於前兩杯是苦味重的煎茶及番茶,

玉露剛入口時,對比太大,好個甜味!

緊接甜味而來的,是類似海苔的鹹味。

由於第一次喝到甜鹹如此分明的玉露,實在很有趣,

明明知道是好茶,一下卻又無法接受把這甜鹹混合的液體當作飲料來喝。

(該用納豆來比喻?或是說像加了鹹梅干的紅豆湯?)

「甘露」是一保堂等級第三的玉露,有機會想買一包來屯著,

好好享受那甜味及鹹味的奇妙調和。



接著是抹茶。

在試飲抹茶之前,先讓我們看了「碾茶」。

所謂碾茶,是先將茶葉葉片的梗去除之後,

將蒸過的茶葉烘乾而成,形狀及顏色有如青海苔。







要將碾茶磨成粉,才會成為「抹茶」。因此碾茶可說是抹茶的原料。

碾茶一般並無販賣,這陣子伊右衛門在網路上限量發售中元節的「冰泡碾茶禮盒」,

應該是老店的新創意,味道如何不得而知,

有空跑一趟伊右衛門自家SALON茶屋

據說現場是可喝得到這不常見的「碾茶」。



最後是抹茶,「福昔」(40g/1050yen)。

這在抹茶中是比較低的等級,苦味還算重,

但若是用冷泡,苦味就不易出現。



一保堂有出簡單的抹茶茶具組,

包括刷茶用的「茶筅」、舀抹茶的「茶杓」、茶碗、20g/630yen抹茶一罐、手巾一條,3990yen。

划算與否?看個人。(台灣某網路商店有代理)

茶筅大約可用日幣1000yen左右購入、茶杓約600yen,

至於茶碗,其實不限種類,只要大小適宜即可,

我還看過朋友使用漆器茶碗,

他說那是漆器師傅為了方便攜帶外出、郊遊品茶而做的,

當然這不會在正式的茶會出現。







當天是六月二十八日,吃了一個符合時節的和菓子──水無月。

水無月便是六月的別稱,也是京都六月份代表性的和菓子。

在京都,許多神社於六月三十日,

會舉行「夏越祓」(なごしのはらえ)這樣一件神事。

目的是去除前半年的罪惡及汙穢、祈求後半年的平安。

而這天京都人會吃水無月,上層的紅豆有除魔之意,

下層帶些透明,如同沁心涼的冰塊,藉以消暑。







這天藉機會嘗鮮,買了一保堂的新商品「宇治清水」。

其實就是加了砂糖的抹茶粉,用來沖泡抹茶牛奶挺方便。

15g x 八包,893yen。



  

 

一包宇治清水使用150cc牛奶沖泡,用冷水也很容易散開,但是太甜!

平常喝慣無糖茶的朋友,別像我一樣貪圖這可愛精緻的包裝,這錢倒是可以省下來了。



又,一保堂有網路購物,而且可寄送海外,請記得從英文頁面登入。

朋友從日文頁面購買,無法填海外地址,就借了我的地址電話,

結果一保堂搞不清楚狀況,打了電話來問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英文頁面才是給海外寄送專用的啦!



附註:本篇照片感謝龍之介同學大力贊助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福岡名物─千鳥饅頭‧以及千篇一律的日式饅頭

  

千鳥饅頭─名氣大得在電視上打廣告的福岡名物。 

外皮比一般饅頭稍鬆軟、內餡是白豆沙,

口感滑順,不會太甜,配茶剛剛好,

就日式饅頭來說,應該算是頗完美的比例吧!


但,不知該說日本人創意不夠、或是堅守傳統的意志強韌,

就算有五十間日式饅頭,

吃起來口感稍有不同、香味略有調整,

當然也有好吃、普通、不好吃之分,

但卻幾乎是70%(甚至更高?)一樣的用料、一樣的口味。


偶爾有些店別出心裁,創造不同口味的饅頭,

像是酒饅頭、栗饅頭、甚至味噌饅頭──

饅頭卻只是饅頭,脫不了那個味兒,跳不了豆沙餡。


為什麼不能有肉饅頭、有鹹饅頭、有煎的饅頭還是來個饅頭湯?


如果今天是台灣人來做日式饅頭,

可能一開始就標榜「新潮台日風」,來包個櫻花還是肉燥吧!


上次有個朋友做了如下比喻。

例如說,某件事的製作過程,

一開始被研發出一種不錯的方法,姑且稱他為「A方法」。

接著,其他日本人就會照A方法,

研究A1方法、A2方法、A3方法

但卻很少有人一開始就捨棄A方法、創造B方法,

也沒人會問為什麼只能用A方法。

優點是能夠傳承發揚A方法到極致,缺點就是捨棄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是台灣人,就算A方法很不錯,

大家也想試試自己的B方法、C方法、D方法

試著試著,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

優點是千變萬化,缺點是就算研發出什麼好方法,也很難被傳承下去。


想起與某位學姊聊到台灣的電影產業。

台灣的電影產業也曾風光過、也曾創造出自己的套風格,

但這套風格卻不知去了哪裡,沒有延續下去,

這幾年來似乎又摸索出了新的風格,但卻不知這樣的「好」現象,能持續幾年。


那麼日本人沒有創意嗎?當然不。

否則怎麼有那麼多人為了日本的流行文化著迷,

只不過這些幾乎是架在那方方正正的「A方法」之上,發展至極的。


再舉個例。日本的超市很好逛,有各種快速調理食材,

お好み焼き用醬汁、炒麵用醬汁、薑燒肉片醬汁、蕎麥麵醬汁、烏龍麵醬汁

只要把食材切一切、拌上醬汁,幾乎就可快速料理出餐廳的好味道。

翻到背面,成份標示上,一大串添加物。

日本人倚賴這些食材,但難道沒有想過自己調味嗎?

於是我上網找了食譜「日式炒麵的醬汁作法」。

結果,食譜上寫的,竟然是使用「お好み焼き醬汁」,再混合其他調味。

果然又是從「A方法」開始,而沒有人去拆解「A方法」背後的成份是什麼。


話雖如此,有時候想想,當所有生活中的大小瑣事,

都有人幫忙「配套」完成,我只要照著這些步驟就不會出錯,

只要隨著社會的規律──畢業前找工作、畢業後進公司、每天上班下班應酬,

結婚、辭職、當個家庭主婦──如此一來就能獲得「基本保障」的人生,

何樂而不為?……(但我骨子裡就是無法坦然接受啊)


常與朋友說笑時談到:

「日本的祭典好熱鬧!夜晚擺滿了各種攤位,有吃喝有玩樂。

仔細一看,一百個攤位,大概只有十個種類。」

於是我幻想,哪一天我如果在日本祭典擺攤賣蔥油餅,必定能大撈一筆。


一邊享用著比例均衡口味傳統的千鳥饅頭,

一邊心想,那麼,我還是選擇具挑戰性且充滿崎嶇的人生吧!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平成二十一年(2009)第六十回京都薪能

  



京都薪能

2009/06/02
 17:3021:00 平安神宮





花月

羽衣

(狂言)釣針

紅葉狩


  

  對我來說仍然不懂。所謂能。

但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


視覺、聽覺,以及當晚吹起的風─觸覺,

過了傍晚之後點起的火堆,傳來火的溫度及味道,那是嗅覺。

 

 
囃子及地謠那種人聲最原始自然的共鳴,悠長的共鳴,

只要將自己投入其中,不必思考,就讓聲音牽引著走。



角色們半舞半演,動作是許多固定的「形」所串起來的,

那些緩慢的、似乎凝聚了能樂六百年以來歷史的一串串動作,

把我心中對「時間」的知覺,打散再重組。



那個晚上對時間的觀感是很奇怪的。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常常是來自於手錶、指針、數字、刻度,總之是一個平面。

或是所謂時間「軸」,將時間劃成一條線。

在這個軸上,時間等質等量前進。



我不清楚究竟是因為拉長了共鳴、放慢了身段,

而讓我造成了對時間的錯覺,

或是能樂真的有如此魔力?

──我好像被投入了異次元(是「被」投入,而不是我的主動行為),

所有的時間空間都被打散、重組,

過了一個好似很長,但回想起來,卻只記得一個凝縮的「點」,

我無法說明那個「點」,裡面究竟包含了什麼。



是三個半小時?是一段舞?是一種聲音?顏色?形狀?氣味?...



總之是舒適的,是一種不必思考的,

究竟那些舞蹈或台詞或動作代表了什麼,一點都不重要,

只要等待那種力量將我拉進去,並且將我凝聚,

讓我成為那「凝聚」當中的一部份。



附註:

五點半開場,四點抵平安神宮門前排隊,約可坐上前兩排。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MOS + MisDo = MosDo



Mister Donut

日本摩斯與甜甜圈策略合作,算算應是去年二月的事情,
但一直以來,兩間店仍維持各自營運,沒有什麼革命性的大動作。

一年多之後的前幾日,總算出現了名符其實的合併──漢堡狀的甜甜圈、甜甜圈狀的漢堡!

看著新聞照片,讓人費解的是,
MisDo的甜甜圈做成漢堡及薯條狀,雖然有點多餘,
外形可愛,還算有些意義,
但Mos的漢堡,只是用了甜甜圈的概念在漢堡肉上打了洞...。

打了洞的漢堡肉,意義何在呢!(吶喊)
(友人曰:還要因此多開模浪費成本...)
在這個高喊costdown的時期,這種作法還真令人不禁稱讚勇氣十足!

經過MisDo,望見海報照片實在可愛,忍不住就進店了。

首先,漢堡甜甜圈出乎意料地「小巧」──和扮家家酒的玩具一般小。
兩塊普通的甜甜圈,中間夾著巧克力米「板」,偽裝成漢堡肉,
中間還塗了草莓果醬及抹茶果醬,偽裝成蕃茄醬及芥末醬的視覺效果,
可惜的是,實際上根本看不到彩色的醬汁,
而且醬汁將巧克力及甜甜圈黏在一起,稍微用力扳開,巧克力米板就會破掉。



吃起來非常普通,看在可愛的份上,還是開心地讓小漢堡入鏡。

接著是薯條狀的條狀食物。
紙盒上很有幽默感地寫著「PoteDo」
──將馬鈴薯的日文「Poteto」融合了店名「MisDo」而成。



不愧是薯條!這道點心還真是使用了馬鈴薯及麵粉做成的。
吃起來帶些鹹,味道和薯條差不多,甚至會有沾蕃茄醬食用的衝動,
不同的是口感非常特別,帶些嚼勁。
和薯條相較之下,優點是放久了也不會變軟,
缺點則是少了薯條那種新鮮馬鈴薯鬆軟的口感。

人類為了社會的正常運轉,因此設立了各種規則,
而現今所謂創意,大多是以下兩種方式:
1.跳脫原本的規則
2.把已知的規則重新排列組合
MisDo及Mos的這項創意結合,如果能成為商業上成功的某項契機,
便可稱做是「已知規則重新組合」的最好例子。

至於這項創意究竟是成功與否呢?

身為消費者兼創意體驗者的我,
只能說,看在可愛的份上,就只能給他這一次機會啦!

岡本太郎──明日の神話



 

 



明日の神話 再生project公式網頁



岡本太郎──明日の神話,位於東京渋谷,JR渋谷車站及京王電鐵車站的連絡通路。

高5.5公尺、寬30公尺,巨大壁畫。



簡單引用wiki製作年表翻譯如下:



  • 1967年 - 岡本太郎受託,製作將置於墨西哥某旅館的壁畫。

  • 1968年 - 製作開始,岡本當時另一方面忙於製作大阪萬博太陽之塔,因此數次往返日本及墨西哥。


  • 1969年 - 壁畫進入最後完成階段,並暫時設置於旅館大廳。但委託者因經濟關係,壁畫行蹤不明。


  • 2003年 - 壁畫於墨西哥郊外某倉庫被發現,並確認真偽。


  • 2004年 - 岡本太郎記念現代藝術振興財團計劃著手修復。

  • 2005年 - 於墨西哥將壁畫解體、綑包,七月於日本愛媛縣開始修復。

  • 2006年 - 6月修復完成,7月於東京公開。

  • 2007年 - 4月起於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展示。

  • 2008年 - 永久設置於京王井頭線渋谷車站連絡通道。



內容是繪製日本遠洋漁船第五福龍丸,

1954年在美國因試爆氫彈而導致船員死亡的事件。







岡本太郎曾受畢卡索作品衝擊,而決意要「超越畢卡索」。

這幅大型壁畫,也許正代表了岡本太郎欲超越畢卡索「格爾尼卡」的決心吧。

(格爾尼卡:1937年納粹德國於西班牙內戰時所進行的轟炸)



  

 

在一個昏昏欲睡的早晨,來到渋谷車站,

猛然想起這裡似乎有幅岡本作品,於是憑睡夢中的直覺找到了他。



鮮豔色彩映入眼簾,我像是被木棍敲醒,

匆忙拍下幾張照之後,再度昏昏欲睡去。



倒是連絡通路的採光明亮,忙碌往來的東京上班族,

每日望見這幅岡本太郎注入生命力量的作品,

是否能為疲累且壓抑又無趣的日本上班族生活,帶來一絲曙光呢...。



一輩子不願受束縛追尋自己的岡本太郎,

和一輩子庸碌失去自我的上班族,兩相對照之下還真是諷刺。



blog緊急宣言!





現在是日本時間下午2009年5月15日18:57,

猛然發覺blog人次為349909!



今天晚上應該會出現350000,

若您剛好踩到這個數字,請不吝陪我玩這個遊戲!



請按下鍵盤上的「print screen」,

打開圖片程式存檔(我是都用小畫家啦,很原始),

並將圖片及您的姓名地址寄到這裡

將寄上小小明信片做為紀念,請笑納。



不論您是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據說日本寄國際明信片一律70日幣就是了...)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這款婚禮很日式





昨日與一位日本姊姊碰面,

久不見,話才聊第三句,她就告訴我年底要結婚了。



驚訝加開心!

因為她一直以來都是悠遊自在過生活,

和我一般認知中的日本女性形象不太一樣,

沒想到,去年突然認識了一個好伴侶,

就這麼迅速決定婚姻大事,真是可喜可賀。



接下來的話更令我開心了。

「我要在八坂神社辦婚禮,希望妳能把時間空下來,最好能穿振袖(註:正式和服)來參加。」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參加神社的婚禮呢。

我問姊姊為什麼決定在神社舉辦?她說:「因為我想穿和服結婚!」



穿和服結婚──雖然常在電視上、或是路過神社時見到,

但也從來沒有想接觸的念頭。

我甚至一直以為,是頗有家世背景的家庭,才會在神社舉辦婚禮。



姊姊問我能不能陪她去婚禮公司走一趟,

實際見過之後,才大概清楚在日本舉辦婚禮,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一般在Hotel辦婚禮之外,

日式婚禮還有兩種選擇──神前式以及佛前式。

神前式,顧名思義,是在神社舉行神道儀式,

而佛前式,便是在寺院舉行佛教儀式。



因此許多神社、寺院的公式網頁,或是現場,

都會刊登讓人預約舉辦婚禮的廣告。



據姊姊說,在神社舉辦婚禮,可能還比Hotel來得便宜,

而日本人原本就沒有固定宗教,

雖然大家平時過的是神道儀式,但也去寺院參拜、也過耶誕節,

因此選擇舉行哪種宗教的婚姻,

對她們來說,其實沒有「宗教上」的實質意義,

單純只是因為對氣氛的「憧憬」。

甚至有人會因為憧憬某地的神社或寺院氣氛,

而決定遠赴異鄉舉行婚禮。



姊姊預約的八坂神社,是熱門景點,

可選擇在神社的舞殿(半開放式)或本殿舉行,

有些人希望能讓路過的觀光客一同分享喜氣,便會選擇在舞殿。

而像下鴨神社,就能夠讓新娘身著神社提供的古代貴族禮服「十二單」,來進行婚禮。

(詳情請見此篇



神前式較簡單、佛前式較繁複,

因此選擇佛前式的人較少,而兩種都有西式婚禮中交換戒指的程序。

佛前式中比較特別的,是全體要一同誦「般若心經」。



我們去的這間婚禮公司其實原本是和服店,

後來除了結婚禮服出租之外,慢慢擴充成今日的規模,

包辦婚禮中一切大小事務,租禮服、化妝髮型、攝影、訂餐廳、送客禮等等。



基本費用是27萬3千圓(不含場地費、餐廳費用),包括可租借一套禮服,

若要其他服務再另外計價。

場地費依神社寺院有所不同,神社約三萬起跳、寺院十萬起跳,

料理則依餐廳不同,一般一人份約估計一萬五千圓。

依業務員的說法,一場婚禮,平均大約花費在一百多~兩百萬之間。



日本的服務業實在貼心,我們只是路過問個價錢,

業務員不僅幫我們說明仔細,還希望我們能留下來當場試穿和服。



於是姊姊就試穿了以下這套──新娘禮服白無垢。



不愧是老字號和服店!

店內還備有搭配和服的假髮,戴起來一點都不突兀,十分自然,

戴上假髮、套上禮服,整個氣氛立刻浮現出來!



 



店內有多套日式禮服可選擇,

依材質、圖樣不同,每套租金約在20萬~35萬不等,

當然若是選擇27萬圓的套裝行程,便包含了租借一套禮服的費用。



接著是色打掛。

一樣是白色為底,再披上色彩鮮豔的外掛(原文為「打掛」)。

色打掛與白無垢一樣,是正式的禮服,

一般多是在「挙式」(結婚儀式)時穿白無垢,

「披露宴」(結婚宴席)時再換上色打掛。



除了紅色之外,還有各種鮮豔的顏色,

圖案也很華麗,有些圖案甚至偏西洋風、或中國風。



 



姊姊試穿了兩套紅色的打掛,

日本人平時很少穿著紅色和服,因此她十分嚮往,

也只有結婚這種場合,才可能有機會穿著這樣的色打掛。

業務員請她下次有機會再來多試穿,再決定合適的裝扮。



看著她欣喜地試穿禮服的樣子,也不禁為她感到開心,

更希望年底我有機會身著振袖,出席她重要的人生大事。

2009葵祭──下鴨神社十二單&王朝舞



由於下鴨神社負責的是平安時期流傳至今的葵祭,
因此也傳承代表當時的十二單衣以及王朝舞。

配合著下鴨神社葵祭一連串的活動,
五月一日至十日,每日三回,現場表演十二單衣的穿著過程,
並由穿著十二單衣的公主現場表演王朝舞。

十二單,平安時期起,貴族女性的正式服裝,
之所以稱十二,其實並不指真的有「十二層」,
在最底下的「單衣」之上,一層層疊上一衣、二衣...至五衣,
領口部份交錯,顯出不同顏色層次,
依季節及場合不同,顏色有所變化,
再疊上打衣、表著、唐衣,接著是裳,
以及腰帶等等的各種配件。

全程由兩人負責幫忙穿著,大約花上二十分鐘的時間,
穿著完畢後,飾演公主的這位模特兒,便開始表演王朝舞。



公主手持檜扇,緩緩跳起舞。
但因為服裝笨重,說真的,公主的舞姿並不怎麼優美,
拖著重重的步伐,快要摔倒似地稍微將身體往左轉、往右傾,
舞姿很「沉穩」──這倒是符合了日本舞踊一向的精髓,
但是否能讓人陶醉,有待商榷。

嗯,生在現代的女孩兒,舉手投足要行古代姿態,也許難了一些吧。



最後,公主用扇掩著面,緩緩走入後台。
與其說害臊,看起來比較像是深怕摔個筋斗而迅速逃離...。

除了十二單及王朝舞的現場表演,
800圓的入場費,還包含了參觀特別公開的部份。
服務人員親切解說神社由來,
透過窗戶,可清楚望見下鴨神社本殿──共有東西兩座,祭奉的是「賀茂建角身命」及其女兒「玉依媛命」,
至於故事時代背景及歷史,複雜程度有如這兩位神明的名字一般難記,便在此不贅述了。

倒是,日本的神社及寺院大多提供舉辦婚禮,
至於下鴨神社的賣點呢,便是可身著十二單衣,舉辦一場「沉穩」的婚禮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