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映畫歌舞伎特別篇─坂東玉三郎&牡丹亭



松竹製作的歌舞伎電影系列,
在電影院上映,內容則是以歌舞伎為主的影片。
這次的特別篇,則是歌舞伎女形坂東玉三郎,
挑戰崑曲牡丹亭的影片。

作品分上下兩部:
第一部─玉三郎16 Days in 蘇州
第二部─舞台篇『牡丹亭』(2009/03/13~15日 蘇州科學技術文化中心)

坂東玉三郎(第五代)雖身材高挑(還稱不上高大便是),
但靠細緻容貌及優雅身段,不愧是歌舞伎當代名旦,
而玉三郎與崑曲的結合,奢侈地選擇了崑曲發源地蘇州,
遠渡重洋來的杜麗娘,自個兒唱、自個兒演、自個兒舞,
最具挑戰的果真是語言部份。

這場戲被稱梅蘭芳再世,扮相無庸置疑,
雖稍顯老態但的確端莊,
歌唱去除偶爾日式發音咬字困難,
可看出玉三郎在這部份下的苦功。
畢竟這高而渾圓、酥軟卻透心的唱腔,
與日式的醇厚共鳴不同,玉三郎卻以男兒身做到了。

而日本傳統藝能少不了的扇,握在玉三郎手中,彷彿帶入了生命,
如同由手心中長出來似的,
明明是不易完成的大動作、或是握扇方式在手中轉換了好幾次,
舞動如韻律、如流水,沒有任何的中斷停格不順暢。
 
日本戲劇以無數個型所串連而成的動作,
我常覺得適合定格欣賞,每個定格畫面都如此有架式好看,
但中國戲劇身段總是一連串的流動再流動,
(雖然都有日文稱為「見得」這種一瞬間靜止不動討來滿堂喝采的演技)
有點兒說不上來,但總覺得玉三郎還是有些日本戲劇身段的影子,
使得流動感少了那麼一丁點。

但總之是那麼一場過癮的觀劇經驗,即使是透過影片。
透過「電影」這個「畫框」來觀賞框中的畫──也就是現場演出的崑曲,
畫框總不免被經過設計,字幕旁白音樂等華麗裝飾花紋,
其中較惱人的是日本的電影配樂,雖然誇張渲染的確有擴大情緒的效果,
但太過做作的情緒,反倒叫人稍嫌噁心。

話題至此擱筆,再聊下去,只怕顯出筆者對戲劇概念薄弱而已。

3 則留言:

  1. 之前看了玉三郎演出牡丹亭的錄影

    只覺駘蕩纏綿

    真箇是哀感頑豔的杜麗娘

    (我沒資格稱得上他的「迷」

    但對他的確佩服喜愛

    也收了他一些影片)

    他上次的電影「書顏」也看得我感動異常



    正在「等」牡丹亭出DVD

    ——我猜一定會出

    倒沒想到直接以電影方式在電影院放映!

    您能看到,真是幸福

    希望有一天台灣可以放映

    (也許哪天光點有可能播)

    要不,就繼續等看看有沒有DVD



    (他演出夢枕貘為他編的楊貴妃

    看完之後

    也不想再看別人演的楊貴妃了)



    戲曲中的「亮相」

    (演員在演出過程中

    在某一動作、姿勢定住不動

    讓觀眾得以有機會喝采

    大概和「見得」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回覆刪除
  2. 牡丹亭故事很感人,最近才看完小說。妳說的電影是日片?聽妳媽媽說妳前些日子表演日本舞,好期待!有無錄影?

    寄回來給我們看好不好?暑假不回來?我最近唱首(童神) 夏川里美的曲子,很好聽....有空去聽聽看。

    回覆刪除
  3. 真是令人驚訝,我看過白先勇製作的牡丹亭,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劇,沒想到也有由日本人演出的崑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