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筆記]藝術‧感覺‧資訊


日本某校平成十八年「美學‧藝術史」考科
第二回碩士入學第一階段考古題申論試寫



Doco:考題試寫,對錯不論,深淺不談,請多包涵。

原試寫為日文,試譯為中文。


感想,範圍很大捉摸不定的命題作文,還要考慮教授喜好,絞盡腦汁啊!


論藝術與感覺的問題時,可由兩個方向來思考。

一個是製作時的感覺,一個是鑑賞時的感覺。

前者是指藝術家在製作作品時,利用何種感覺來創作的問題,

後者是指鑑賞者接觸作品時,使用何種感覺來由作品獲得資訊。

以下就鑑賞者的立場來試論。


人類利用自己的五感接觸藝術時,是通過腦來獲得資訊的,

由於這個動作只有一瞬間,因此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注意到自己是透過哪個器官來獲得感覺。

又,人類有相信自己眼睛所見之物的傾向,因此可能由視覺來決定資訊內容,

而忽視了其他器官的感覺。的確,視覺對人類來說,是獲得資訊最容易的手段。

但這卻並非鑑賞藝術時的唯一手段。


十九世紀之前的藝術,主要是以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為中心,

由於希望鑑賞者能運用其他的感官,因此義大利的「未來派」此一組織,

在二十世紀初,提倡使用五感來接觸藝術。

例如,利用音及色彩,一同刺激聽覺及視覺的作品,

或是將嗅覺導入藝術作品之中。

此外,透過看見繪畫,而感受到觸覺或聽覺等等,

利用一個感覺而聯想到其他感覺的藝術作品,

也是二十世紀藝術家們不斷在嘗試的一大主題。


原本人類就有「共感覺」這樣的感覺。

擁有共感覺的人,例如聽到聲音時,可見到形狀或色彩,

可利用一種感覺的刺激,引起其他的感覺。

又,如同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將色彩分類為「視覺的」以及「觸覺的」,

「色彩」本來就不只僅限於視覺的問題,由於還帶有「觸感」,

因此與觸覺也有所相關。


在鑑賞藝術作品時,絕對不只限於利用一種感覺。

而是如德勒茲所提倡的「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

將人類的身體全部當作一個器官。

鑑賞者將全身沒入藝術作品來感受,才真正能領會藝術的真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