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我論推行藝文活動之困境





圖為京都四条‧南座



和幾位朋友私下時常討論的,

是感慨於大眾媒體關注吃喝玩的時間,永遠比藝文報導來得多,

藝人誰與誰分手、誰與誰拍拖,

比起國際性音樂家來台演出還要重要。 



我倒不責難這種現象,應該說,

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現狀,

我們目前正處在這種層次,仍然是個開發中國家,

並非能夠立即改變。只願情勢能往好的地方去。



台灣經濟發展起飛快速,歷史定位又曖昧,

傳統文化紮根不深,甚至所有事物只要扯到政治主權,

就連台灣的傳統文化究竟為何,都答個不明確。

日本人在生活中實踐茶道精神、參與祭典傳承文化,

歐洲人把歌劇當作日常休閒娛樂,

不是什麼他國人民生來就優雅,

而是這些東西,建立在他們的國家、民族之上,

或反過來說,他們的民族性、表現方式,建立在這些傳統文化之上,

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京都的傳統藝能工作坊,能樂老師在介紹時說了,

他認為能樂的內涵,「只要是日本人,都能懂的」。

即使聽不懂古語、摸不透能樂師舉手投足的象徵意義,

因為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和」的境地,

身為日本人就該自然而然有所感應。

就像身為日本人,看到「八」字型,必定聯想到富士山,

日本料理中少不了壽司,是種不用多加言語的默契。 



台灣人卻還未找尋到這種,能夠全體一致通過的「默契」。

音樂系學的是西樂、美術系學的是油畫、戲劇系用的是西洋戲劇理論,

這些東西本就不屬於我們的民族,

台面上最熱鬧盛大的藝文活動,都不是與我們生活,或是民族性深層最貼近的,

若要理解、熟練,得費些心力去透徹。

而不像日本人想理解日本傳統文化,

只要一如平常生活,幾乎就能懂得。

當然這裡指的是最一般的日本文化,

茶道、日本畫這些需要技巧訓練的,要熟練得花工夫,

不過若學習的是與自己民族性最貼近的文化,

比起出生在台灣,學習西洋文化這種跨了兩個洋的隔閡,

想必能夠更快抓住精髓。 

在這種前提下,台灣的藝文活動,與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

可以說是兩碼子事,更可以毫不相關。 



欣賞藝術作品,有一個重點是,

能不能從作品中,找到與自己生命經歷相關的元素,來產生「共鳴」。

對於一個未曾接觸過西洋古典音樂,從小居住在台灣的人來說,

當他第一次聽到莫札特、巴哈時,沒有共鳴,我想並不意外。

但若他生長在維也納,四周充滿的是哥德式教堂、巴洛克建築,

就算他摀起耳朵從來不聽音樂,

當他第一次接觸巴洛克文化中所發展出來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必定能夠將那種炫麗、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與眼前充滿華麗裝飾的巴洛克建築作聯結。 



就因為政治、環境幫不上忙,在台灣推行藝文活動更為辛苦。

「我何必掏錢去欣賞一個,與我的生活、生命經驗無關的東西?」

所以有沒有辦法吸收這些藝術,並沒有優劣之分,

完全是個人經驗、生活環境,所造成的接受度不同。 



對不接觸的人來說,藝文活動可能像是一道牆,

他們不清楚牆內的人在做些什麼,

而牆內的人有些出自孤僻、自我保護,只在牆內搞創作,

有些出自莫名的自傲,因為我懂而別人不懂,

乾脆把藝文活動塑造成中產階級的品味格調,

往往成了無聊的自以為是,更排拒他人在外,

有些敞開門回應牆外的人,反應卻好壞不一。



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太安逸於現狀而不想改變,

或是有太重的先入為主觀念,

不認為自己應該接觸其他領域,了解其他人在做些什麼。



回到文章前面所提的,大眾媒體疏於宣傳藝文這件事。

就因為參與的人是小眾,

媒體自然而然會選擇更大眾的題材來播報,如美食、溫泉等,

就因為媒體不播報,造成藝文活動的宣傳效果更不好,

參與比例仍然無法提高。這是現階段無法突破的惡性循環。 



如何推廣藝文活動,仍然是個無解的問題。

但各時代本來就需要各種有心人,秉持著熱情來做一些社會回饋。 



如果您有心,請不吝將自己參與藝文活動的美好經驗,分享給周遭的朋友,

如果您有心,請多敞開一扇門,聆聽其他人的聲音。 

8 則留言:

  1. 恭喜你也入圍~



    哈哈~



    決賽一起加油嚕~^^



    ㄚ玄跟你不同組~



    歡迎常來漫畫店ㄛ~^0^





    ㄚ玄~@_@

    回覆刪除
  2. 藝文活動固然不好推行

    不過就像美食報導

    總會多多少少引起人的食慾

    廣告多了

    也會讓某些人有姑且試試看的心態

    我想

    讓藝文活動多多曝光

    就算我們還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多一份藝文的參與

    我想慢慢的人們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但首先必須要推行的是普及

    有些政府推動的文化季音樂季

    或許還離不開某種廣告的成分

    不過也確實讓參與這類的活動慢慢成為一種風氣

    我覺得也不錯的

    :)


    回覆刪除
  3. 網摘轉貼申請~(舉手)

    回覆刪除
  4. canacochiang



    謝謝您的留言 ^^

    寫這篇的時候我覺得,

    媒體和政治是我們小市民無力改變的,

    (而且一提就很生氣)

    所以才跳過沒有提。



    不然的話如您所說的,

    能夠有媒體宣傳,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對於推廣藝文還有一些其他想法,只是比較雜,

    有機會還會再寫上來,希望您能夠繼續給我意見喔:D









    請用 ^^

    回覆刪除
  5. 我覺得 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太安逸於現狀而不想改變...是我們的致命傷

    很多成年人 一壼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啃瓜子 就覺得是人生享受

    對他們來說文化建設太遙遠 太花時間精力

    對許多人來說輕輕鬆鬆地生活 賺錢養家就好了 不能馬上見效的事情不值得去努力...

    回覆刪除
  6. kirbyh



    雖然說聊天啃瓜子實在是很享受的事情,

    賺錢養家也很辛苦...



    但若能用藝術,讓這些辛勞,或是對人生的無奈,

    甚至是無聊無趣的生活,能有更多色彩,

    該是多棒的事情呢!是吧!

    回覆刪除
  7. 這裡想再打擾Doco問個與本文內容不相關,但是跟照片相關的問題:南座每年的「吉例顏見

    世興行」是怎樣的活動? 如果不是進去看戲,對於這個活動,是不是只是在它外頭看看熱鬧

    而已?

    PS.其實對台灣的藝文活動甚至體育活動都跟Doco一樣很有感觸~~

    回覆刪除
  8. 孟弘



    「吉例顏見世興行」就和平常表演一樣,是買票進去看戲的,而且陣容都很豪華喔!



    剛查了一下來源很有趣,江戶時代,演員與劇團的契約是一年制,

    到了就會決定明年將由誰上演什麼劇目,

    所以會辦「顏見世」,表示「明年一年中,我們會以這些演員與大家見面」。



    江戶末期一年制契約漸漸沒落,於是現在「顏見世」多少有「豪華陣容」的意思,

    南座會掛上許多歌舞伎演員的名牌,很熱鬧喔!



    去年我笨笨的不知道這件事,於是沒去看戲,我想應該很值得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