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淺談三味線─邦樂之美

  



以先入為主的審美觀去接觸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是很危險的。

這是我一年來在日本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為了能夠對日本的戲劇、音樂、繪畫等更有感觸且融入其中,

我必須拋開以前在台灣所接觸的那套,幾乎是西方系統的藝術教育,

生活也是,人與人的距離或相處方式,不能用台灣的那套準則來衡量,

當然要這麼做也是過得下去的,但與環境多少會有些格格不入。



邦樂,指日本固有傳統音樂,

由於現代流行音樂也將日本歌手的音樂稱作邦樂,

區別時將傳統音樂稱作「純邦樂」。



邦樂中我接觸最多的是三味線音樂,在此以三味線音樂為例,

談談自己接觸的過程。



記得第一次到老師家見習,

對於老師及學生的合奏,心中的疑問一是音不準、二是節奏雜亂,

怕失禮因此一直沒問,只好默默觀察著,總算有了些結論。



簡單說,邦樂是一種「錯落之美」。

這種「錯落」表現在許多方面。



三味線伴奏及歌唱是錯落的。



上一篇解說了三味線譜例,仔細觀察會發現,

三味線的音幾乎是打在拍點之上,

但歌唱部份的音,幾乎都是在後半拍才出現,

絕對不會與三味線對在一起。

有時歌唱部份與三味線是同個音高,

但偏偏不會在拍點上出現,一定是兩聲部錯開的。



三味線及琴的聲部是錯落的。



目前所練習的許多都是三味線及琴的合奏曲,

在一曲練完之後,老師便會擔任琴的聲部與我合奏,

琴與三味線的節拍也不是在拍點上一起出現的,而是一種交錯,

聽起來還真是毫無關係的兩個聲部,卻有一種奇異的融合感。



三味線之間的音高及節奏是錯落的。



老師曾請我去觀賞過兩次演奏會,

演奏會內容是三味線及琴的合奏,配上大家的歌唱,

偶爾會有胡弓加入一同合奏(擦弦樂器,據說與中國的胡琴較不相近,可能來自東南亞),

最讓我不解的是明明大家演奏同個旋律,

為什麼大家的拍點總是七零八落無法對在一起,

看了節目單明明應是專業演奏者的音樂會,

不可能是因為技術不好而造成的問題。



昨天總算忍不住問了老師,老師說那本來就是邦樂的特徵,

就連同樣旋律,大家也不一定會用同個音高去演奏,

而是以自己適合唱歌的音高彈奏,

這麼一來,同樣的旋律,音高有音程差,

就會呈現出一種平行的效果。



這種錯落不只呈現在三味線音樂之上,

記得前陣子參加工作坊,對於「能」的音樂,

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疑問。



能的歌唱以及伴奏的小鼓、大鼓,

常常是以微妙的切分節奏進行,因此節奏不好抓,

究竟是哪方配合哪方,老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似乎得用全身去習慣這種錯落的節拍。



這種錯落之美,對一個學習西方音樂的人來說,

是很難接受的,老師還開玩笑地和我說:「對學西洋音樂的人來說,大家的音不準節拍不同,是不能原諒的吧?」

的確,從小練樂團,指揮要做的便是將大家的拍點對齊,

沒想到這種「對不齊」─西洋音樂中最基本的錯誤,也是一種音樂之美。



若想抓住錯落的精髓,我想也沒什麼方法,只能多聽多習慣。

七八月跳了一個月的日本舞踊,三味線暫時休假,

但每日跳舞配的就是三味線音樂,

隔一個月回去上三味線時,

突然間,我聽得懂三味線與歌唱之間的關係了,這種錯落在我的耳中成了美妙的融合。

6 則留言:

  1. 我的理解是:三味線原本就是配合彈奏者的音高來調整的,古時候根本沒有調音器,所以當然也就沒有標準音可言.我買

    的調音器上可以選擇[本數],[本數]越高的音高越高,一般標準音好像是6本;我到是沒仔細研究每一[本]之間是差幾

    度音.不過,像津輕三味線的合奏曲一開頭都有調音的過程(有點像西洋的樂團),幾位演奏者可藉由依續撥空弦來調整

    彼此的音高使達一致.我也曾在衛星電視上看到NHK的邦樂節目(包括三味線,尺八,古琴,締太鼓等),並沒有發現您所

    描述的那種錯落感.或許,我看到的是經過改良的邦樂演奏形式也不一定.

    回覆刪除
  2. 錯落之美,有意思!原來以前聽日本古樂,不習慣的就是這裡!

    回覆刪除
  3. Ling學姊



    我想您說的「改良」,也很有道理,關於以平行的音高來演奏這件事,

    是三味線老師告訴我的,實際上我聽老師們演奏時,也是會事前對音高。



    查了一下資料,地歌三味線原本並非用來在公開場合演奏的,

    有點像是「自娛」用的工具,自彈自唱求得自己高興罷了,

    我想也許是這樣,所以自己彈奏時就不那麼care音高吧。



    另外查到一篇文章,上面提到邦樂(日本的音樂)自古以來有個特色,是「雜音」。

    不使用「倍音」(音波長度成正倍數,聽覺上有和諧的效果),而是採用「雜音」之美,

    我猜這就是我覺得日本音樂聽起來很「錯落」的關係吧!







    鳳兄



    話說我一開始也非常不習慣,但聽久了之後,

    回想上次去大阪的民族學博物館,

    其中音樂部份,比起中國、印度,最讓我流連忘返的,

    竟然是日本那充滿錯落及雜音的音樂呢!

    回覆刪除
  4. 寫的很棒ㄟ

    以前我沒想到過

    原來這種叫"錯落"

    也許這吸引人的特質是因為自然吧

    人都有追求與盡力去理解某種規則的傾向

    追求的過程也就展現了人企圖心的美

    西方音樂因為科學

    加速發展至一種完整

    換個例子

    就如高聳的歌德教堂

    天梯 建醮

    那是表現人類盡最大努力想親近神的表現

    跟101大樓的美感就不同了

    錯落的美感也許就像

    蝴蝶雙飛

    風吹彎小草

    看似有種接近完整的規則與次序

    實際上在規則裡又不是一致的

    我想錯落也許就是這樣的美感__自然

    回覆刪除
  5. 你說的雜音應該是指<さわり>吧。 這個雜音應該或許跟錯落有關係,但不是那麼

    直接的吧。這雜音是在音楽聲響之上的さわり,除了在三味線上的さわり,在尺八跟

    biwa上都會有不一樣的呈現。跟節拍在時間質上的<錯落>從裡論上來說應該是二回

    事。 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是影響著<ま>或說<ま>也影響了<錯落>。

    回覆刪除
  6. 您說的錯落,應該是日本音樂美學觀裏說的あしらい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