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京]三味線教室雜談

 


圖為五月「子供の日」裝飾



在聊天時,多次被問到日本人與台灣人的不同,


誠實而坦率的台灣人如我:嗯台灣人不分裡外的,很快容易變熟。


結果日本人自己爆料,京都人難相處哪!


記得在座有京都出身者,也呼應大家所說:京都人難相處啊!

真有那麼難?我也不清楚,

身旁所能碰到純種的京都人似乎太少,畢竟大學本就是各地學子融一爐,


走在京都市街,多少外來者,工作亦或旅行,


不知是否巧合,身旁較熟的日本人朋友也不多,大阪出身就佔了大半。

唯一稱得上熟識的純種京都人,是我的三味線老師。

不僅從小在京都生長,還是文化最優秀的一區,


雖然老師親切不擺架子,對我這個絲毫不懂日式禮節的外國侵入者,


依然談笑,甚至照顧有加,


不時提供我京都各類文化資訊,或是提供我免費票券參加活動,


但在我眼裡,老師儼然是個現代貴族

對京都稍有了解都知道,上京區指的是京都御所周邊,

也就是天皇鎮坐千年之處,


天皇坐北朝南,右手邊稱右京區、左手邊稱左京區,


因此拿起京都地圖南北一擺,會發現東邊是左京、而西邊才是右京。


上京皇宮、中京商業、下京庶民,


現代的京都由北到南走一遭,仍然能夠分辨出其中差異。

也因此,我一向以為京都文化發達之處,是在皇宮周邊的上京區。

那天與三味線老師聊天才發現,並非如此。


皇宮周邊所居住的,多是為皇宮服務的職人們,


反倒是商業鼎盛區,以前多從事和服販賣,才是真正文化流通之處,


而我的三味線老師,便從小生長在這文化鼎盛區。

在錦小路與烏丸交叉口附近,有間京都芸術センター(京都藝術中心)

前身是為明倫小學,依老師所言,以前附近居民都上這所小學,


而老師班上就有能劇師的兒子,或是各類藝術傳承者後代,


老師從小與其他孩子們,一起看能劇、看歌舞伎,


能劇之中穿插的狂言表演,有如中場休息時間,


就成了孩童們聊天吃點心的交流機會。


這裡的小朋友們,女孩學三味線或日本琴、男孩就練習狂言,


大家並非專業,只是在宴會時偶爾來個一段,當成娛興節目,


也因此,京都弁的古語,對這些孩童來說並非陌生。


閒時,家長會帶小朋友們參加茶道,茶會的基本禮儀,大家多少都熟悉。

跟老師習琴已逾半年,從秋天起,輪了一圈,即將走進夏天,

在這四季分明的日本島國,一切事物皆隨著季節輪迴,


而老師家也隨著季節更迭,每年重複著同樣的行事。


正月固定的「初弾き」,聚集所有弟子齊一堂,來個開春演奏,


各種節日,雛祭子供の日、甚至是西方的耶誕,
 

老師一定會在家擺上合時宜的裝飾。


七月則是大節日,老師要準備祇園祭的山鉾巡行,擔任其中一組的負責人。

至於老師平時的娛樂,很現代也很傳統。

老師也寫blog、也發手機mail(收到老師mail還真驚嚇呢)


定期參加三弦及箏曲的演奏會,
歌舞伎、能劇、聞香會等傳統藝能,有興趣必定觀賞, 

甚至還追尋市川團十郎,遠達巴黎歌劇院,欣賞歌劇院開館以來第一次的歌舞伎公演,

當然,若聽聞哪兒有特別美味的菓子或蛋糕餅乾,


老師也不忘趕熱潮,順道帶些回來分給弟子們享用。


老師的生活型態,就有如京都本身,集傳統與現代融合大成。



  

圖為巴黎歌劇院市川團十郎演出節目手冊、及巴黎當地報導 

當初只是隨意在網路上查詢三味線教室的情報,

沒想到誤打誤中,就這麼讓我切入了京都文化的核心哪!

老師所居住的這區,現在已少有店家蹤影,成了純住宅區,

傳承下來的老店舖許多也轉型成工廠或企業,

而明倫小學,也因學生數不足,利用此區文化優勢,轉型成了藝術中心。

當老師隨口提及:本能寺之變其實發生在我們家附近喔!

歷史上著名的事件,好像如同身邊發生的芝麻小事一般,不再是遙遠的歷史書上白底黑字,

我才真正感受自己來到了古都,闖入了這千年文化發源地。











4 則留言:

  1. 哈哈~~~妳們老師確實是滿先進ㄉ~而妳這個音樂達人也是走在時代尖端ㄚ

    回覆刪除
  2. 像這樣的文化聚落真是令人嚮往啊。

    「從小與其他孩子們,一起看能劇、看歌舞伎」、

    「小朋友們,女孩學三味線或日本琴、男孩就練習狂言」

    除了有深厚文化澱積的古都之外,也沒有辦法做到吧。

    回覆刪除
  3. 京都真是個迷人的地方

    回覆刪除
  4. Hank



    哈哈,我可不是達人呢,走在時代尖端...還不錯啦。



    RafaleM



    所以京都人難相處,也難怪了...。

    在旁人看來他們的生活無法解,沒個交集怎麼對談呢。



    mego



    的確是這樣,謝謝您的留言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