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一些朋友大概知道我對氣味有奇怪的潔癖。 可能也是因為對氣味敏感, 像是今早天氣暖了,空氣是下過雨的清新及濕潤, 嗅覺的確是人們沒得選擇的感官。 其實對嗅覺的重視,從來都沒消失。 西方,十九世紀之前的藝術基本上是以視覺及聽覺為主, 研究室有位學姊名薰,在日文中發音即是「香」之意, 如果氣味像影像一樣,能夠輕易複製及傳達,
像是不吃燒肉的理由,除了對肉沒有太大執著之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怕衣服沾上食物味。
每次要進燒烤店,我需要幾天前就先做好心理建設,
確定行程表以及店家位置,以便吃完之後可以馬上衝回家洗衣服洗頭洗澡。
另外像是咖哩店、冬天開著暖氣的食堂,
對氣味潔癖的我殺傷力高達百分之百,
因此我總需要隨身帶著去味噴劑。
有的時候出門,迎面而來的空氣,
會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也許是剛好溫度及濕度對了,空氣會帶我回到幾年前的某一瞬間,
似乎幾年前,我曾在這樣的溫暖以及潮濕之中度過。
那是種類似déjà vu的體驗。
騎腳踏車迎著風聞到的,好像是去年同個季節,
又好像是三年前我第一次來京都生活的那一段日子。
氣味順道帶起了去年、以及三年前的回憶,
這樣的季節,我曾經孤單或快樂,
一切思緒凝結成這種溫度及濕度的空氣,就算我不去特意觸及,
他也硬是隨著風撲向我而來。
眼可以閉上不看、耳可以掩起不聽,為了空氣生存我們卻不得不聞──
嗅覺與人類生命幾乎是同進退。
卻因為生命持續不斷地一吸一吐,使我們幾乎忘記了嗅覺的存在。
二十世紀初期,義大利藝術團體未來派中的畫家卡拉(Carlo Carra),
提倡運用視覺以外的感官來感受繪畫。
又,達利設計過多款香水包裝,他曾說「嗅覺最能賦予我們永恆不朽的靈感」。
東方,寺廟中焚香祈願,除佛壇前點上線香之外,一般民間也焚香風雅。
日本人對於香,更是歷史悠長,甚至發展出香道,配合聞香遊戲,
還加上書道、或配合《源氏物語》等文學作品,成了綜合藝術。
從事的是香味開發方面的工作,
論文研究題目更是嗅覺與藝術的關係。
據她說許多公司致力於開發氣味傳達及再生的技術,
例如結合網路,當點下網頁上的食譜,
便能透過接收器,聞到料理香味,
或是人們在網上選購香水時,可透過接收器「試聞」香味。
我們的世界又會是什麼風景?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氣味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國中音樂班隨意談
常常覺得要對自己的成長過程做一些紀錄,
卻又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可能因為自己也還沒成長完整吧,
於是想到什麼,就先隨意說說了。
最近選修了一堂中國戲劇的課,老師當然是日本人,
主要講崑曲及其他中國戲劇的簡單歷史,
很多以前對中國戲劇茫然然的細節,一下被串了起來。
回想起國中音樂班的主任。
這位主任很特別,身兼各年級音樂班的合唱課指導,偶爾還兼體育課,
這麼一說,想必許多在高雄讀過音樂班的朋友,大概都有共同的記憶。
合唱課卻從來不合唱,換來的是各種奇怪的報告。
每星期要交體育報告、鑑賞過的CD曲目、音樂會報告、京劇欣賞報告,
期末要交古蹟報告,合唱考試考的是唱崑曲及指揮。
主任的用意很深。長大後的我,大概能理解她的用心,
揣測了應該如下。
體育報告─
要在電視上看任選一種體育競賽,並且寫心得感想,目的是除了學音樂之外,還要擁有其他視野。
CD曲目─
每週要聽兩片CD、一個月欣賞一片LD(歌劇),並抄寫曲目。
抄寫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曲名及作者,畢竟對國中生來說原文曲名的確稍有難度。
京劇報告─
每週電視上都會播放京劇,觀賞並寫心得。除了學習西洋音樂之外,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不可不知的。
古蹟報告─
一個學期(還是一年?)要交十篇古蹟報告,並有規定幾級古蹟要幾篇。目的是讓學生關心自己生長的環境。
主任常強調,畢業後的學長姊,
上大學後總會回來感謝她當時做了那麼多無理的要求,
當時雖然覺得不平且煩悶,心中想著也許有天我會懂得,總算還是照做了。
不過同學們應對的招數也千變萬化,現在回想起來,
我大概是這樣渡過每週報告的。
體育報告及京劇報告,把體育競賽錄起來直接快轉播放,挑重點來寫便是。
據說有些同學是直接參考報紙上比數及報導,似乎更省事。
合唱課期末的崑曲考試,幾個同學合作把CD裡的曲調,
聽寫成五線譜,直接拿著五線譜上台。
(現在想想把崑曲旋律寫成四四拍子五線譜,實在很有改革傳統的味道)
古蹟報告,這就要感謝家長們,幾個同學湊一湊,
由其中一位父親開車載小朋友們到台南去玩了一趟,總算把十個古蹟湊齊。
其實心中是很感謝主任的。
不過混多於實的我,究竟有沒有學到什麼呢?
坦白說,知識到底學會多少,早已忘了。
不過看看自己的部落格,當時的訓練,應該或多或少是有用的吧。
寶塚─月組「The Scarlet Pimpernel」(紅花俠)&寶塚英國風庭園
2010年05月03日 11:00
寶塚大劇場
月組『The Scarlet Pimpernel』
霧矢大夢‧蒼乃夕妃
第二次寶塚現場觀劇,之所以選擇紅花俠,
是寶塚fan的朋友大力推薦。
話說寶塚嘗試各類戲劇,西洋風、日本古裝、中國劇等,
瘋狂支持寶塚的友人,推薦還是西洋華麗燕尾服及蓬蓬裙,
說是閃亮亮風格,果真最能抓住人心。
關於現場演奏音樂的表現,心得大概與上次差不多,
實力不強,現場演奏由於技巧不紮實,
感覺上是配合著演員的歌唱,才硬是把場面撐起來。
月組剛登上top首席演員的霧矢大夢,長相並不是我喜愛的類型,
但她耍帥的功力十足,看得也開心。
讓我回想起之前看的寶塚男役專訪,說是一些極度耍帥的動作,
在真正的男人身上耍來,可能太過做作,
反倒是清秀女性來飾演,效果十足。
劇情最後是場鬧劇草草收尾,仔細想來整齣戲bug還真不少
但在鬧劇之後立刻接著的,是閃亮亮粉紅大腿舞,
而後帶出寶塚瘋狂華麗大階梯,
被那七彩霓虹燈閃過之後,劇情如何浮濫芭樂,我也忘得一乾二淨。
與同行的龍之介討論過後,倒是有些新感想。
在寶塚,我猜想演員是沒辦法表現太多自我的。
寶塚就像一間很大的偶像演員製造工廠,
也許這種重團體、不重個人的培養,
就是日本社會的強項吧,令我不禁聯想到傑尼斯與早安家族,
另外也曾讀過一本書,作者將祇園的舞藝妓,拿來與寶塚產業作比較。
大家接受同樣嚴格紮實的訓練,演出同樣的戲劇,
舉手投足都是被設計過的帥氣(當然每個演員隨著個人特質還是有差異),
加上音樂及劇情安排,都很流水帳,節奏又非常快,
沒有太多讓演員深入表現情感的空間。
相較於百老匯,音樂能夠深沉、能夠寂靜,
就算沒有閃亮亮,演員的功力也真能獨角戲撐起全場。
不過票價算是便宜,演出手法又很大眾走向,
舞台裝置極大手筆,果真是專屬劇場及龐大劇團才撐得起的場面,
偶爾欣賞,當作娛樂,果真開心又划算。
如果能將一般娛樂提升到寶塚程度,那社會整體的文化鑑賞力必定能夠向上許多。
因為是看十一點場,中場休息正逢午餐時間,
觀劇前可以先在入口訂各家餐廳的餐,不過休息只有三十分鐘,
就算進餐廳也無法輕鬆用餐,因此先買了個麵包裹腹。
在此推薦寶塚Hotel的甜甜圈,現場有販賣。
兩點多結束後,再到入口隔壁フェリエ(Ferie),點了すみれランチ(堇套餐),1500圓,意外地好吃。
用完餐後,憑當日票券可免費參觀旁邊的英國風庭園,
也許是近來氣候多變,根本沒開什麼花,草草繞了一圈,便離開了。
靜岡濱松─樂器博物館
靜岡縣濱松市樂器博物館
開館時間:9:30~17:00
休館日:每月第二、四個星期三、年始年末、其他臨時休館
單純為了旅遊而企劃旅遊,翻閱資料時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樂趣。
目標設定靜岡,右半邊的旅遊聖地伊豆半島卻遠超出可接受距離,
左半邊適合觀光的地區看來便是濱松,
仔細一查,才發現濱松是個「樂器聖地」。
樂器聖地最有名的莫過於是,擁有全日本鋼琴百分之百的獨占產業。
不僅日本樂器三大品牌──YAMAHA、河合、Roland,本社皆設於此,
還有許多配合樂器聖地的設施,像是樂器博物館、很大的YAMAHA店舖、
配合友好姊妹市華沙所設的蕭邦肖像(今年正值蕭邦生誕兩百週年) 等。
樂器博物館在車站周邊,入口很小,面積也不廣, 第一展示區─日本及亞洲各地民族樂器 體驗區有許多供玩耍的各國樂器,除了常見的鋼琴、吉他, 以下選了一些有趣的照片配上介紹文字與大家分享。
入館只要四百圓,但展示內容卻是出奇地多。
常設展區分好幾部份,皆可拍照:
第二展示區─世界各地民族樂器
第三展示區─鍵盤樂器歷史
第四展示區─日本國產西洋樂器
體驗室
參考圖書室
這裡擺著許多樂器的「本尊」,就算接觸音樂那麼久,
能叫出名稱的樂器卻僅限極少數,這次實在讓我大開眼界。
大多都能戴起耳機試聽音色,有些還配合演出片段供觀賞。
鍵盤區是這間博物館的重點,大概因為濱松本身出產鋼琴,
由最早的大鍵琴(Cembalo)、翼琴(Clavichord),一直到復元最初製作的鋼琴,
曾流行一陣子的自動鋼琴、雙邊鋼琴、以及各種「變型」的鋼琴。
不僅現場展示、音源欣賞,定時更有導覽員示範演奏,
還將琴鍵剖面做成模型,讓大家了解其中的原理。
以前只知道大鍵琴是「撥弦樂器」,無法做出強弱變化,無法彈奏較長的音符,
實際看了模型,還真的是用那短小的羽莖,輕輕撥過弦,難怪聲音如此纖細清脆。
鍵盤樂器進化到現代的鋼琴,還分維也納式、義大利式、法國式等,都有些許差異。
還有一把不怎麼正統的馬頭琴(用大提琴的弓來充數)、
一整排印尼搖竹(我家裡只有一個八度無半音), 中國編鐘,及各式各樣的敲擊樂器。
日本樂器區也有日本箏供體驗,還有譜例教入門樂曲「さくら」。
博物館販賣區也非常熱鬧,有太多音樂相關的小玩意兒可供挖寶,
仔細逛來,這裡真是花上一整天都不閒膩的好地方。
左圖為大鍵琴,右圖為小型撥弦鍵琴(spinet),特別的是這兩台都是現代製的電子版。
這台攜帶式鍵琴有三個八度的鍵盤,把鍵琴的撥弦裝置縮小在箱子裡,可帶出門演奏。
管風琴
翼琴(Clavichord)
在鋼琴發明前,這是歐洲最普遍的鍵盤樂器
但音量小、無法演奏快速樂句
大鍵琴(Cembalo)
二重奏用的雙邊鋼琴,兩面都有鍵盤
自動鋼琴(Player Piano),利用紙卷紀錄樂譜,腳踩踏板灌入空氣,
空氣通過紙卷上的孔,帶動鍵盤演奏音樂。
1920年代隨著留聲機、廣播的普及,漸漸消失。
右圖是紙卷的第一面,寫有曲名以及速度。
這是用按鍵來決定音高的提琴,從此之後學提琴的朋友們就不用愁總是音按不準了!
琵琶系家族左至右:魯 特琴、Oud(中東) 、琵琶、日本琵琶
歐洲最古的弓奏弦樂器
故意做成喇叭形狀的提琴
現場有示範影片,事實證明沒有共鳴實在很難聽
棒狀小提琴
當時有股風潮把樂器和 其他東西結合,棒狀小提琴就是為了攜帶方便製造的,
但一樣沒有共鳴音色不佳
印尼的大樂器,兩人演奏一組
韓國箏,用弓拉奏,這是現場播放的影片檔,很抱歉但我覺得實在不好聽
樂器體驗區的印尼搖竹(Angklung)及中國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