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島根]足立美術館

  



足立美術館



事隔近一年,我仍忘不了與島根的一段情。



託友人之福,跋山涉水的山陰地方之遊,

勞駕島根縣廳幾位朋友招待了連續三日,

而與島根縣廳的面對面接觸,

不只是台灣與島根之間官方性質的跨國外交,

(我們三位乳臭未乾的小妹妹怎有資格做外交來著)

而是真誠地以兩種不同的民族性,彼此交心。

(以日本保守且曖昧的民族性來說,實屬難得!)



幾位在島根縣成長的大哥大叔們,

真誠地熱愛自己的鄉土,並滿腔熱血地介紹給異鄉客,

值得大書特書的第一站便是─足立美術館。



足立美術館是島根出身的企業家─足立全康(1899-1990)所建造,於1970年開館。

主要收藏日本畫近代第一人─橫山大觀(1868-1958)作品,

大觀作品共130件,以及其他日本畫作品。



日本民族性追求與自然的融合,庭園造景自然成了日本建築中很重要的部份。

擁有一萬三千坪廣大庭園的足立美術館,

便榮登美國的日本庭園專門雜誌「Journal of Japanese Gardening」,

連續五年被評選為日本庭園第一名。



這座庭園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使用了「借景」這項技法。

除了近處的造景外,還利用遠處壯麗的山巒景色,

巧妙地與近處的造景融成一體,

這種借景所打造的庭園,不像後樂園、兼六園等迴遊式庭園,讓人邊遊園邊賞景,

而是讓人在室內透過整片落地窗,

將近景、遠景,如同觀畫一般,一次盡收眼底。

據說為了保存山巒的自然景觀,避免畫面中出現電線桿等物品煞風景,

足立先生不惜花鉅本,將後面所有的山買了下來。



  



將所有立體景色壓縮成平面的作法,於日本美意識中古來便有之。

傳統日本畫雖有許多技法來自中國,

卻因為遠近法不同,初次接觸日本畫時,總感到有種奇異的不平衡感。

而傳統日本文學中多少也有「平面化」的傾向,

京大國文學大谷雅夫教授曾在課堂中提過,

中國詩歌喜愛詠水面倒影,

許多動機傳承自中國文學的日本和歌中,卻幾乎沒有出現歌詠「倒影」的例子,

又一例,和歌中使用「落花」一詞,的確是來自中國漢詩,

中國詩歌提到「落花」,多是引申聯想「亡國之悲」,

和歌中的「落花」,卻喪失了這種時間空間感,只重「當下」。



這種重眼前及當下的美意識,

不正就是日本庭園中的枯山水─透過一粒砂看宇宙,

或是借景所展現出來的「將萬物納於平面」的世界觀。



日本中世文學隨筆代表作─鴨長明『方丈記』,開頭有道:



「ゆく河の流れは絶えずして、しかも、もとの水にあらず。

   淀みに浮かぶうたかたは、かつ消え、かつ結びて、久しくとどまりたる例なし。」

  (逝川流水不絕,而水非原模樣。滯隅水浮且消且結,那曾有久佇之例。)  (中譯引用此)

  

透露出日本人的「無常觀」─世事無常,不緬懷過去、不心繫未來,

一切只重當下的此時此刻─

而此時此刻,便體現在足立美術館那一幅幅將山巒納為平面、四季色彩皆異的窗外景觀當中。


  



在足立,另一個收穫便是橫山大觀的畫作。



之前雖接觸了不少日本畫,卻少有打動心弦之作。

與中國藝術相比,日本畫的寫實不如工筆、寫意又不如文人畫瀟灑,

還有讓我總是抓不住平衡的遠近法,

但透過橫山大觀的畫作,我對日本畫完全改觀。



橫山大觀,這名字下得真好,畫作正如其名。 



使用「朦朧體」獨創日本畫風格的大觀(雖然當初備受批評),

重平面、重細部的手法仍然不脫日本畫範疇,

但在平面且細膩描繪的畫面上,以朦朧手法帶出主題─

像是雲、霧、水、甚至是光線─畫面便立即被賦予了生命力。





「雨霽る(あめはる)」昭和15年(1940) 足立美術館所藏



1940年大觀創作一系列「海十題、山十題」,其中的這幅「雨霽る」

佇立在畫作之前,似乎再靠近一步,便能沒入水氣之中似地,虛實交錯,

且隱約可見到後方白茫山頂,便是日本人心中永遠的富士山。



足立美術館所展現的,不論庭園或畫作,

是萬物歸於一塵埃、或平面之中見宇宙,皆是最具象徵性的「日本之美」。

3 則留言:

  1. 半夜看「朦朧體」

    果然很朦朧



    害我還揉了眼睛再看一次 XD

    回覆刪除
  2. 單看照片,就覺得借景借得很順、很巧。

    橫山大觀也是頗有可觀。

    懶於提筆久矣!特別來問候你!

    回覆刪除
  3. 我是phoenix54的另一半tanya,我已經帶著女兒去了足立美術館,真的很棒!謝謝你長期以

    來給我們家的旅遊諸多建議,也受益良多!phoenix54尚在與病魔作戰,他真的很勇敢,一關

    接著一關,謝謝你給他的支持!

    回覆刪除